唐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边疆治理的宏大实践中,文化认同如同一条无形而坚韧的精神纽带,串联起多元民族文化,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成为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关键支撑。云南作为民族众多、地处边疆的省份,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凝聚广泛文化共识,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认同是边疆治理的基石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文化认同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精神黏合剂,是边疆治理中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从历史维度看,我国边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生的区域。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以云南为例,少数民族的语言、艺术与民俗交相辉映,从东巴文字到贝叶经,从泼水节到火把节,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记忆与认同的载体。这些文化在历史中交流互鉴,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使各民族在面临挑战时能够团结一心、捍卫国家统一。从现实角度看,文化认同是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若缺乏坚定的文化认同,易引发文化冲突与矛盾;而高度的文化认同则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各民族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云南边境地区通过共庆节日、共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形成了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正是文化认同实践成效的体现。
多元交融是边疆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第一,多元交融是边疆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能够丰富文化内涵、激发文化活力,为文化认同筑牢实践根基。例如在云南,白族建筑融合汉族、彝族等民族智慧;傣族孔雀舞吸收多民族元素创新发展;哈尼族梯田文化凝聚多民族协作成果,展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第二,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联结是多元交融的核心脉络。中原文化对边疆影响深远,如儒家思想在云南的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边疆文化如普洱茶文化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中华文化注入活力。这种双向融合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第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多元交融拓展了新空间。云南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积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文化交流,通过文化节、艺术展等活动展示中华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认同注入新动能,推动认同在更广交流中不断深化。
共识凝聚是以文化认同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文化认同的价值不仅在于情感凝聚,更在于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边疆治理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动力与实践支撑。第一,强化文化教育,筑牢认同根基。要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加强中华文化普及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第二,保护文化遗产,夯实认同载体。云南拥有丽江古城、大理三塔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大保护投入,完善机制,培育人才,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创等融合,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增强各族人民对文化价值的认同。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激发认同活力。云南可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旅游、演艺、手工艺等特色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知,游客通过旅游体验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在带动增收的同时扩大文化认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实现以共识凝聚推动边疆治理效能的提升。
[作者系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全省社院科研协作课题“链式效应驱动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耦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5KYXZ0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