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化军 王冬雪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标识,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因为其主体特性而带有自身特殊的价值意义,牢固的文化主体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基。马克思主义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思想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文化及其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经过实践检验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领域发展的普遍真理,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构成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笃行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步伐。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成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深刻转型。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发展动力,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发展不仅要继承,更要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最有力体现,也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必须长期坚持、常学常新。
巩固文化主体性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不仅塑造了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民族特质,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从儒家伦理、道家哲学、墨家兼爱、法家思想等思想体系,到诗词、书画、建筑等艺术成就,都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既根植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又传承民族精神血脉,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夯实了根基,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
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以守正创新作为力量之源。守正创新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面对近代以来的剧烈社会变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中华文脉,始终保持并巩固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做到守正创新,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能顺应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见,只有坚持做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从而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把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分别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