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正雄 通讯员 马烨 李叶
“以前村里的资产出租、项目花费啥的,咱都摸不着头脑。现在公开方案、市场价清单,一目了然!”建水县西庄镇荒地村村民何家彬凑到农村集体“三资”公开栏前,对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村民们还可以在会上提意见、在“监督一点通”线上留言,真正成为“三资”管理的“当家人”。
“去年以来,我们施行亮政策清单、查是否依规决策,亮流程台账、查是否公开透明,亮结果明细、查是否惠及群众的‘三资’监督‘三亮三查’机制,持续规范‘三资’监督管理。”建水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在“三资”公开栏前扫码、查看、提问成为村民们的新习惯,全县142个行政村(社区)中,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达38个,惠及2.2万群众。
农村(社区)集体“三资”,即资金、资源、资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各族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关乎人民群众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紧盯农村(社区)集体“三资”领域突出问题,靶向施策、标本兼治,一体化推进查、改、治,织密织牢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督防护网,持续护好村集体“钱袋子”。
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加强与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构建起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联合监督、问题线索移交“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动“纪巡”融合、“纪审”互动、“纪财”贯通。同时综合运用“室组地”协同联动优势,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走访座谈、列席会议、查阅账目等多种形式开展精准监督,对收支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和监督检查,对账户管理、审核程序、资金支出、会计核算等工作进行全面“体检”。
“过去,农村(社区)集体‘三资’通常采取自下而上填报数据的方式,难以精准摸清家底。底数不清、资金管理混乱、合同签订不规范、资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主要瓶颈。”盈江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该县以大数据监督为抓手,构建起“小微权力”在线上智控、管理异动在点上快拦、风险问题在面上早治的监管工作闭环,实现对农村(社区)集体“三资”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监控,做到“三资”账目清晰、管理规范。
主动融入数字化浪潮,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村集体(社区)“三资”监管平台,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将集体资金和集体资产纳入平台管理,定期抽查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惠民惠农政策和民生事项落实情况,并结合平台上的数据异动,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精准发现问题线索,群众也能实时查看农村(社区)集体“三资”信息,共同参与监督。
借助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对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开展“回头看”,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对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处理。在“组账乡(镇)管”工作中,要求村民小组集体资产资源发包资料上报村委会和乡(镇)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同时,也要上报乡镇纪委登记备案。
近年来,我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专项监督、巡察监督,深挖细查“三资”管理突出问题背后的贪污、侵占、挪用村集体资金、资产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综合运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村巡察工作成果,对村(社区)干部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严格落实制度规定,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管力度。
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是解决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管漏洞的关键。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当下改与长久治”原则,督促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用活农村集体“三资”实施方案》《农村集体差旅费、误工费、劳务费报销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推动农村(社区)集体“三资”底数更加明晰、管理使用更加规范、效益发挥更加有效,持续筑牢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管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