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可乡南大村连片的田垄间,村民们忙着除草、起垄、播种、覆膜,旋耕机的轰鸣与农人的笑语交织,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秋种图景。
近年来,南大村立足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定产量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西葫芦作为激活“冬闲经济”的突破口,提升土地效益。石林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将西葫芦产业发展纳入民生领域重点监督清单,聚焦种、管、销全链条,整合县、乡、村监督力量,下沉一线开展靶向监督,重点排查农技指导、政策落地、产销对接等方面的问题,建立“记录问题—制定清单—反馈整改”的监督闭环,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廉洁高效履职,全力打通产业发展堵点。
随着西葫芦种植规模扩大,原有的土壤调理、施肥等种植经验不再适用,村民们都犯了难。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可乡纪委第一时间介入,既当联络员又做督办员,一边对接县农业农村局与乡科技服务部门联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一边联系农资公司调集适宜西葫芦种植的肥料,协调开通农资配送绿色通道,一对一指导村民掌握用肥技术,确保西葫芦既种得下更种得好。
针对分散种植抗风险弱、市场对接效率低等问题,县纪委监委督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成立南大村“顶呱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牵头+农户入股”的模式,统一为种植户提供种子、技术、农资,并主动对接市场拓宽销路。监督过程中,县纪委监委紧盯合作社运行关键环节,通过查阅财务凭证、访谈社员、核查销售台账等方式,严防虚报冒领、截留侵占、利益输送等问题,确保合作社真正服务于种植户。
在监督推动下,合作社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2025年5月,该社申报的“顶呱瓜”西葫芦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如今,南大村的西葫芦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初步构建起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目前,大可乡西葫芦种植面积已达4500余亩,西葫芦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本报通讯员 槐庆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