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清风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景洪市坚持以案开路、系统施治——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以前只知道我们有集体的钱,但是哪里来的、有多少、用去哪里都不太清楚。现在账目清楚,村里的钱花在哪里我们都知道,放心多了。”日前,景洪市纪检监察干部到勐龙镇回访农村集体“三资”问题整治情况时,村民玉涛说道。

2024年以来,市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坚持以案开路、系统施治,通过强化日常监督、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深化“纪巡审”联动,精准排查问题线索,并依托领导包案、“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提级办理、严查快处,处理处分相关人员,推动实现“查处一案、震慑一片、治理一域”。

针对村级监督力量分散薄弱痛点,该市纪委监委构建市、乡、村三级联动监督体系,并联合市委组织部、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民政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5个专项监督组,围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经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重点环节,对全市192个村(社区)开展全覆盖检查,建立问题清单、动态销号,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沟通会商工作机制,推动整改问题384个,化解债务180余万元。

“抓实问题整改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深挖问题根源。”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中重点查找制度建设薄弱点、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管理空白点,强化源头治理。2024年以来,制发纪检监察建议4份,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完善《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监督管理实施意见》等制度11项;推动探索数字化管理模式,推行集体资金“非现金收付”机制,启用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登记、合同管理、财务收支线上留痕,减少资金管理风险点,从源头上化解收支不透明、监管不严格等问题。

此外,市纪委监委还着力推进基层治理提质,以首次留置的3名“小官巨贪”村组干部作为典型案例,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蚁害之鉴》,通过组织集中观看、流动放映等方式对全市村组干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并组建“清廉景洪·廉润有声”理论宣讲团,通过“理论解释+案例说纪”方式送纪法上门,有效引导基层干部树牢纪法意识,从“被动接受监督”转变为“主动廉洁用权”,推动实现农村集体“三资”治理长效化。

本报通讯员 刘郁婷

  • 图片新闻

  • 报头

  • 持续守护农村集体“钱袋子”

  • 让公租房回归“公平房”“暖心房”

  •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 西葫芦产业提质增效

  • 筑牢星云湖生态保护屏障

  • 护航春城四季满芬芳

  • 拖欠的租金追回来了

  • 让“跌倒”干部重拾干劲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