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秋日内蒙古的田野间,弯腰拾捡小土豆的游客与金黄农田相映成趣,这场“土味”体验,意外成为秋季旅游热点。
提起旅游,人们总联想到名山大川、网红古镇,仿佛只有奔赴远方的标志性景点,才算不负旅程。但内蒙古捡土豆旅游的火爆,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来自河北的游客本是为草原骑马而来,却被田间拾薯的乐趣吸引;当地农民一句“袋子管够,挖完带走”的豪爽邀约,更让游客收获了比风景更珍贵的烟火气。这种沉浸式的田园体验,没有华丽的设施,却能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在劳作中收获快乐——这正是当下游客对慢旅游、真体验需求的生动体现。
捡土豆旅游的“出圈”,绝非偶然,而是当地文旅部门用心策划的结果。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从游客需求出发,将拾秋这一田间日常转化为主题打卡路线,还通过设置指示牌、完善服务等细节,让“土味”体验变得有序又贴心。这种方式既盘活了秋收后的农田资源,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更让内蒙古秋季旅游摆脱了“依赖草原”的单一标签,实现了游客得乐趣、农民得收益、文旅得口碑的主客双赢。
如今,随着旅游消费逐渐回归理性,越来越多游客开始追求有温度、有体验、有收获的旅程。这也启示我们:旅游上新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要善于挖掘本土特色,无论是田间拾穗、林间采果,还是跟着农户学做家常菜,只要能满足游客对真实体验的需求,就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