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价值赋能与系统重构的双重作用,如何将其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并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加速前进、城乡结构转型进程加快,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农民的价值取向呈现多面化、复杂化特征。基于此,深入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蕴意
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既包含物质方面的目标,也关乎精神领域的变革。创建以农民为主导的价值导向体系,可以提高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塑造其勤劳致富、敢于革新的重要品质。当农民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时,将更倾向于主动探索现代农业技术与经营模式,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譬如,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依靠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农民可以把区域内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价值,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征程中,农民始终是重要的主体力量。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彰显农民主体性地位,可让他们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建设者。例如,通过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中来,可使他们从乡村文化守护者变为乡村文化创造者、创新者和传承者。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强化村民的身份认同,激发其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要组建专门的宣讲队伍,大力开展理论宣讲工作,联系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利用“田间课堂”“庭院讲堂”等多种形式,把理论知识融入生产生活中,提高教育质效。基于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构建“云端+指尖”的立体化传播矩阵,助力村民以即时化、场景化的方式精准触达主流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与时代内涵,推动价值理念在数字传播场景中实现有效转化与内生认同。发挥模范引领带头作用,通过选树道德模范、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等先进典型,开展事迹宣讲会、设立宣传栏等活动,系统宣讲其先进事迹与精神风貌,以此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主流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供物质基础。要重视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加大投入促进资源的均衡分布。要创设各式各样的文化空间,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优化农家书屋藏书结构,可涵盖农业科技、文学艺术、科普知识等诸多方面,以更好契合农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可依托文化广场定时举办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以充实村民的文化生活。
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把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全过程,可有效提高农民对其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推动特色农业项目时,要着重引导农户树立诚信经营、质量第一的观念,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可靠,从而提升当地产业的品牌形象;通过创建专业合作社或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形式,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与协作联动,进而有效增强农民群体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深入探究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并将其系统融入品牌创建中,利用媒体渠道传播推广,潜移默化塑造农民的价值观念。
强化乡村治理协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策略就是构建乡村治理协同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组织建设,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有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树立模范标杆,激发农民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营造和谐有序的农村环境。要完善村规民约,结合地方文化特点,把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生态保护等内容融入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同时创建监督评估体系,保证村规民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推动文明乡风形成。成立乡贤理事会或村民议事会等新型自治组织,促使农民深入参与到村级事务的决策中,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加深农民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思想引领、文化建设、产业融合、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系统构建,以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体系。展望未来,要密切关注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向和新难题,积极探寻新的价值观培育模式,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全面繁荣与发展。同时,必须注重价值观演进的动态特性,真正将正确的价值观变成引领农民精神生活、价值信仰的重要导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农民意识形态现代化理论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1D62)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