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如今,基层治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资争议等各类矛盾,看似是家长里短,但若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基层实际中,矛盾纠纷难以避免,关键是要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管、能解决。问题是,不同类型的矛盾涉及不同领域,需要分类施策、精准应对。例如,林地纠纷往往需要林业部门介入勘界确权,婚姻家庭矛盾则可能需要司法、妇联、民政等多方协同。只有打通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才能避免群众“多头跑、反复找”,真正把问题化解在源头。
近年来,云南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为抓手,推动矛盾就地化解。全省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成率100%,形成“综治中心搭台、部门协同唱戏”的工作格局,通过内部流转和协同机制,能够将矛盾纠纷精准“派单”到相应责任部门或运用专业力量依法化解,群众“只进一扇门,解决一揽子事”,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与处置效能。
平台的顺畅运转,离不开专业队伍与科学方法的支撑。这就需要建设一支既懂政策法律,又熟悉民情乡俗的调解队伍。正如丽江市华坪县“一家人”调解工作队推动专业力量下沉、将调解资源前移,让法治精神与乡土人情相融合,才能使矛盾纠纷化解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需要注意的是,矛盾纠纷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任何矛盾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化解,不仅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华坪县依托3331名网格员作为“信息哨兵”,开展矛盾纠纷风险排查,实现治理触角全覆盖。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启示我们,唯有树立“关口前移”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
基层稳,则大局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融合法治与情理,统筹平台与队伍,兼顾预防与调解,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