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近日推出本科毕业生可用竞赛奖项、创新项目等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论文的政策,引发广泛讨论。这一举措打破了沿用多年的唯论文评价模式,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
高校以往唯论文的评价模式,初衷是为了确保学术训练的系统性,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生群体日益分化,有的擅长学术研究,有的精于实践操作,有的长于创新创业,用同一把论文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既不公平也不科学。
多所高校探索“论文替代”路径,正是对这种僵化评价体系的突破性尝试。温州大学鼓励创业成果替代论文;浙江农林大学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这些创新举措犹如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架设了一座座“立交桥”,既有适合学术型人才的论文通道,也有服务实践型人才的多元路径,还有连接两者的转化桥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发展路径。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恰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真谛。
也要关注到,“论文替代”政策面临着成果真实性难以核查、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过程监管成本高等挑战。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应是退回唯论文的老路,而是建立更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全过程监督、实质性答辩和市场认可确保多元评价既保持灵活性又不失严谨性。唯有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精准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才能让每个独特的个体都能找到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