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巧玲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战略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文化解构风险加剧、知识传授碎片化、价值引领穿透力不足等多重挑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推动思政教学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的“价值引领”与“文化认同”升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技术维度:精准适配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互联网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带来了新的机遇,却也面临“技术工具化”“价值边缘化”的风险——部分教学中存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沦为“炫技手段”、传统文化内涵被碎片化解构、思政目标与教学过程脱节等问题。技术应用的核心要义,是让数字工具精准对接教学目标,而非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为此,需把握好“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辩证关系,让技术真正成为传递文化价值的“载体”而非“主角”。
一方面,需推动“技术选型的场景化”,针对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感知需求,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同时,针对个性化学习需求,运用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基于学生对“孝文化”“礼文化”的认知数据,生成差异化学习路径,确保技术服务于“因材施教”的思政目标。另一方面,需建立技术应用的评估标准,将是否助力文化价值理解、是否强化思政认知作为核心指标,如评估人工智能(AI)题库时,不仅看答题准确率,更关注学生是否能通过题目关联“家国情怀”,避免技术应用沦为数据堆砌。
内容维度: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智慧焕发时代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需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态资源。若仅将典籍原文、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呈现,易使学生因“时空隔阂”产生疏离感,难以将文化智慧转化为精神财富。因此,内容创新需紧扣“可亲、可信、可用”三大原则,构建“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转化体系。
需遵循文化传播学的“编码-解码”理论。在“编码”环节,需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再用数字时代的语言重构表达形式。例如,针对“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突破传统典籍解读模式,开发“非遗技艺中的和而不同”数字课程——通过对比苏绣的细腻、湘绣的豪放,结合短视频解析不同技艺流派共生的文化逻辑,再延伸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内涵,让学生从看得见的技艺中感知摸得着的智慧。在“解码”环节,需搭建互动参与平台,如开发古诗词创作人工智能(AI)助手,引导学生创作融合传统美德与当代实践的诗歌,实现传统智慧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同时,需警惕“转化”成为“异化”,避免为追求流量将文化娱乐化,也需防止碎片化传播导致文化内涵割裂。应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审核机制,由国学专家、思政教师、数字技术人员组成评审组,确保内容转化守得住传统根脉、接得住时代地气,让古老智慧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滋养。
目标维度:坚持以文化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目标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创新、内容转化,最终都要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不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更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要将这一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避免思政目标贴标签、文化学习与价值培育两张皮的问题。
从实践落地看,需构建“目标—教学—评价”的闭环体系。在目标设定上,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个人品德相结合。如在课程中以“民惟邦本”思想为核心,设计“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调研家乡非遗技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案例,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情境—问题—探究”模式。如通过数字博物馆展示丝绸之路文物,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当代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深化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思政认知。在评价体系上,突破“纸笔测试”的局限,建立“文化素养+思政践行”的综合评价。既考查学生对《礼记》“大同”思想的理解深度,也评估其参与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的时长与成效,还关注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确保目标落地可见、可感、可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始终坚守“以文化人”的初心,既善用互联网技术的“新工具”,又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方能让课程思政既有科技的温度,又有文化的厚度,更有思想的高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