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引育并举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

赵娥

广袤乡村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乡愁,也孕育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从产业规划到生态建设,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发展的热潮。然而,人才短缺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发展的步伐。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出台多项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为发展乡村产业和文化、推进乡村治理等注入强劲内生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强调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路径指引。面对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根源性问题,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滞后,直接影响人才的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产业基础薄弱与职业通道狭窄,无法为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平台等,必须采取“引育并举”的战略,既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更要着力培育本土力量,通过双向发力化解人才困境,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全面激活其内生动力。

广纳贤才,构建乡村人才引进新格局。面对乡村人才短缺困境,人才引进是快速补充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积极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例如,《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对此,各地可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在资金支持方面,可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创业基金,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低息贷款、创业补贴等,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项目扶持方面,可优先为返乡人才提供优质项目资源,帮助其对接市场渠道,助力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同时,建设人才公寓,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保障,让其干事创业无后顾之忧。除了政策吸引,还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可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为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开展“柔性引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邀请城市退休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利用业余时间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创新用人机制,采取“季节型”“候鸟型”“契约型”等柔性方式引才,即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智力流动、来去自由,构建“留人不拴人”的用人新机制。积极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加大乡村人才引进宣传力度,展示乡村发展潜力和人才需求,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乡村建设。

本土培育,激活乡村人才内生动力。破解乡村人才困境,更需着力培育本土人才,激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本土人才对乡村环境、文化、产业等情况更为熟悉,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首先,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课程。在农业领域,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涵盖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经营管理等内容,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结合电商经济,让更多农民掌握电商销售技能,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乡村旅游、手工艺制作等领域,可邀请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需设立乡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本土人才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本土人才报考相关专业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再次,应搭建本土人才成长平台。设立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有想法、有能力的本土人才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对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本土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倾斜,树立典型榜样,激发更多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优化环境,打造乡村人才发展沃土。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必须优化乡村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一方面,应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园,推广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扶持乡村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人才汇聚,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乡村形成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风尚;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定期组织人才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才的精神生活,让人才在乡村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需要引育并重,既要敞开大门广纳贤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又要深耕本土培育人才,激活乡村人才内生动力。同时,还需不断优化乡村发展环境,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唯有如此,才能激活“人才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宁波开放大学)

  • 报头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乡村调研的方法论转型

  • 元宇宙视域下编剧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 推进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范式转型

  • 引育并举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