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蔚一
以往,中国高校的乡村调研大体遵循“问卷—访谈—观察—文本”的路径展开,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带着纸质问卷、录音笔及相机奔赴田野,调研结束整理成为手记,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在过去信息获取相对受限的时期,这种模式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其局限性日益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学生对于高效、深度学习体验的需求。作为连接学术研究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关键纽带,推动调研方法论进行迭代转型,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重要命题。
认知重构:构建数据智能调研新范式
在人工智能时代,乡村调研范式正发生重要变革。大学生乡村调研需从认知层面进行系统性重构,这也要求大学生从数据的收集者转变为问题的架构者,从信息的加工者转变为价值的判断者。其一,数据主导的研究思路正逐步替代传统的假设验证模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海量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分析成为现实,调研者可通过农业物联网设备、卫星遥感影像以及乡村政务数据库等多种渠道获取更精准、更及时的乡村动态信息。以数据为核心的调研模式不再局限于抽样代表性的准确性,它更注重挖掘全量数据间的关联价值,如大学生可通过整合农户的生产数据、市场交易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多维度评估框架,进而发现传统方法不易察觉的复杂关联。其二,智能分析方法为破解乡村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调研中,乡村数据往往呈现非线性、维度多、差异大等特点,而如今的智能分析工具能够更好地处理这类信息,大学生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梳理村民访谈录音,以此捕捉被访谈者的情感倾向与关注的核心话题;借助图像识别技术观察村庄基础设施,更精准地掌握其现状特征;通过构建分析模型,对不同政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预判。借助智能工具,大学生能够优化研究方法,并有效拓展调研的问题边界与分析深度。其三,协作模式的升级改变了传统调研各自为战的状态。依托云端协作平台,不同学科的团队可以实时共享调研数据、共同标注信息样本、携手完善分析框架。当资料整理、文献梳理、数据筛选等基础性工作能够借助智能工具高效完成,调研团队便能把精力集中于明确问题核心、做出价值判断以及探索创新思路上。
技术赋能:智能工具助力乡村调研全流程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可系统性重构乡村调研的各个环节,从前期准备、数据采集到分析建模以及成果转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化调研方法论。其一,调研设计走向智能化。在规划调研阶段,大学生调研团队能运用知识整合技术汇总历年的乡村调研报告以及各类政策文件,同时自动梳理出特定区域乡村振兴的现状概况,让调研团队快速摸清调研的背景情况与核心议题。调研团队还能借助智能辅助工具梳理调研问卷,通过工具的协助确保问题设置既全面周到,又符合逻辑条理。其二,实现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在实地调研阶段,智能终端设备能大大丰富数据采集的维度,智能手机可实时记录访谈内容并生成结构化文本,便携式环境传感器能同步采集空气质量、温湿度等物理参数,移动摄像设备可通过图像识别自动记录基础设施状况及农作物长势,这些智能设备共同织就了一张全方位的乡村数据采集网络。现场数据预处理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就可即时完成,基于此,访谈录音在调研现场就能转换为文本并提取核心主题;图像视频数据经过压缩与脱敏处理后便上传至云端,分布式处理模式也可减轻调研团队后期数据整理的工作量,保障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其三,实现高级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在数据分析环节,智能化工具可让操作变得更简单,即使不是专业出身的学生也能通过直观的界面挑选合适的方法来处理乡村调研相关数据。如大学生调研团队可利用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产业发展趋势,通过聚类方法划分农户类型,借助关联规则找出问题间的关联;智能化处理工具自带的特征处理与参数优化功能可让分析模型的效果达到实际应用的基本要求;智能辅助功能还能根据分析的进展主动推荐合适的分析方法与可视化形式,进而帮助大学生调研团队更快找到有价值的结论。
长效机制:用智能技术筑牢调研的生态根基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生乡村调研方法论转型,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生态系统,让智能技术赋能的调研方法能持续发挥作用,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其一,构建校地协同的制度化平台。数字乡村联合实验室是校地合作的重要纽带,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或线上研究平台,将学术资源与地方数据整合起来,并逐步积累成知识库。实验室可作为大学生调研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数据接口、分析模型以及计算资源支持。在此过程中,需要长效数据管理机制以保障数据高效安全流转,有关部门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管理规则,推动政府部门、高校以及村民等多方数据在合规前提下实现共享。地方政府应定期梳理乡村振兴中的难点问题与数据需求,高校团队根据这些需求组建跨学科调研小组并开展针对性研究。其二,高校需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高校需围绕乡村数字化调研打造在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包含数据分析工具的操作方法、调研中的伦理准则规范,并收录实际案例解析,使大学生在开展调研前快速补学基础内容,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按需求精准查找学习。高校可推出微证书制度,通过考核认证不同阶段的能力水平,让学生学习成果更清晰可溯。高校老师、技术骨干、基层干部等多方力量需协同起来,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导师团队,从调研技术方案的设计、数据工具的实际运用到研究成果如何对接政策落地,为大学生调研全过程提供全方位辅导。其三,拓宽成果转化的多元渠道。社会创新孵化平台能拓展成果的应用场景,地方政府可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创新扶持基金,为大学生基于调研发现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如鼓励大学生开发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的智能应用,同时配套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指导以及市场对接等服务,帮助这些创意想法更快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真正服务于乡村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