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融 鲁小艳
当前,增强现实(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迅速迭代,为元宇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推动其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观众的传统参与方式,更催生出全新的叙事体系,开启了影视创作的互动体验时代。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融合体现为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全新观影体验,对我国编剧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元宇宙视域下,编剧不再只是故事的单向讲述者,也是虚拟空间中剧情走向的多元设计者。他们通过构建可交互的虚拟情境,强化观众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联结。因此,编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剧本创作技巧的提升,还需强化其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
以数据驱动剧本创作范式转型
传统影视创作模式相对粗犷,编剧侧重于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创作内容与市场受众之间缺乏实时、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难以精准契合市场需求。这种自我封闭的创作方式在2013年奈飞公司投拍的《纸牌屋》电视剧火爆荧幕后出现变化。奈飞凭借其庞大的全球用户数据,深入分析用户的观看历史、评分行为和观影习惯,精准把握受众偏好,指导编剧调整叙事结构。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创作方法,实现了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提升了用户黏性与收视率。鉴于此,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首先应引入大数据分析和观众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教授学生通过数据挖掘、受众调研及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解读观众偏好,从而主动发掘潜在的情感共鸣点。其次,还应积极与智能科技公司建立合作,构建跨学科编剧创作平台,如编剧智能体联合实验室等,培养具有数据敏感度、创意思维和创作执行力的复合型编剧人才。此外,也可开设剧本创意工坊,采用大数据分析与叙事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根据实时数据反馈调整剧本内容或故事走向,提升他们的创意能力与适应性思维。
以AI技术赋能剧本智能化创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AI)辅助创作工具已成为现代编剧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OpenAI推出的GPT-3已逐步应用于短片剧本创作,能够协助生成情节梗概、对白初稿等内容,显著提升了剧本创作效率。作为支撑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核心技术之一,GPT-3依托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与数据理解能力,实现了创意素材的自动搜集、剧本结构的智能优化以及多分支情节的模拟生成,帮助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快速生成并迭代创意,进一步推动编剧创作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鉴于此,在实际的培养方案中,首先,要完善编剧课程设计大纲,将人工智能(AI)辅助创作工具引入学生的实际创作实践中,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线性剧本创作转化为互动式、智能化模式,提升学生的创作效率。其次,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作价值观,避免其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创作的艺术内涵,平衡好创作内容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使学生在保持高效创作的同时,确保作品的情感深度与思想性。
以交互驱动推动剧本叙事创新
元宇宙的融入正逐渐打破传统影视的线性叙事模式,为创作提供了更开放多元的空间。在此背景下,“交互式观剧”模式成为一种新兴趋势,它使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参与叙事构建的主人公。以英国电视剧《黑镜:潘多拉的盒子》为例,该剧创新性地结合了互动剧形式,允许观众在关键情节节点自主选择,动态调整剧集内容,实现了个性化的观影体验。鉴于此,在虚拟叙事创作的训练中,应将互动剧创意设计作为必要的教学环节,其内容应包括定位观众角色、设计互动场景、编写分支对话、整合多媒体元素等全方位的创作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如何塑造多维角色、设计情境与编写多分支对话,可将视频、音效与叙事结构结合,形成综合性创作思维。通过小组合作与作品展示,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互动叙事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将技术与创意融合的实践技能,为未来从事互动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法律素养应对技术伦理风险
新兴技术在推动影视产业革新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风险。首先,大数据技术涉及海量用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能引发数据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外部数据和算法的影响,容易陷入一味追求“爆点”与“眼球效应”的创作陷阱。在资本运作与公众猎奇心理的驱动下,可能导致“泛娱乐化”现象加剧,削弱创作的独立性与原创性。其次,人工智能的介入提高了创作效率,但如何界定人工智能创作的著作权、如何避免侵犯他人权益等问题,仍然是编剧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道德规范,也影响着创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编剧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加强伦理与法律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数据隐私保护和版权法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课程设置应鼓励编剧重视创作独立性,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开设创新课程与实践工坊,培养学生在技术使用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自主性,确保编剧能够在数智化创作环境中平衡艺术性、原创性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本文系2023年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编剧人才‘产’‘编’融合教学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BY103)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