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杏坛新韵

激发学术激情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游光明 刘晶晶

当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正面临着“科研压力递增”与“学术激情衰减”的矛盾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这为我们破解当前困境指明了方向。学术激情并非天生的“情绪特质”,是可以通过科学路径引导、培育与激活的“学术素养”,其不仅是研究生抵御科研压力的心理支撑,更是推动研究突破、产出高质量成果的重要动力。从育人机制看,激发学术激情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与科研生态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因此,探索科研压力场景下提升研究生学术激情的有效路径,既是减轻研究生心理负担、保障其身心健康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科研领域注入持续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认知重构:打破压力等于负担的误区,建立压力与成长的正向关联。研究生的学术激情衰减,部分源于对科研压力的认知偏差,将压力等同于必须完成的任务负担,而非能力提升的成长契机,这种认知容易导致畏难情绪。要提升学术激情,首先需帮助研究生重构对科研压力的认知。一方面,导师可通过阶段性复盘引导认知调整,在课题进展节点,不单纯聚焦是否达标,而是与研究生一起梳理此次研究中解决了哪些问题、数据处理能力/文献分析能力是否提升等,让研究生直观看到压力背后的成长价值。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学术分享会搭建认知参照平台,邀请高年级研究生或青年学者分享突破科研瓶颈的经历,重点讲述如何在实验失败、论文拒稿等压力下调整方向,最终实现突破,用真实案例打破学术研究一帆风顺的理想化认知,让研究生明白压力是科研的常态,突破压力的过程就是学术能力进阶的过程,从而将对压力的抵触心理转化为探索动力,为学术激情筑牢认知基础。

环境优化:搭建包容支持的科研生态,降低压力带来的负面消耗。科研环境的包容度与支持度,直接影响研究生应对压力的心态,进而作用于学术激情的留存。优化科研环境,需从导师指导与团队氛围这两大场景切入。在导师指导层面,应摒弃指令式管理,采用陪伴式引导——当研究生面临实验失败、数据异常等压力时,导师应先避免指责问题,而要以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身份,与其一起分析原因、梳理思路,甚至分享自己过往的科研失误经历,让研究生感受到“失败不可怕,有人一起面对”;在团队氛围层面,推动实验室或课题组建立互助式交流机制,如每周开展轻量型研讨,鼓励研究生分享“当前遇到的困惑”“尝试过的解决方法”,鼓励团队成员互帮互助、补充思路,避免研究生因“怕出错、怕被嘲笑”而隐瞒问题。这种不苛责失败、不孤立个体的环境,能有效降低压力带来的负面消耗,让研究生在安心探索中提升学术兴趣。

能力赋能:提升抗压解题的重要能力,增强学术探索的掌控感。研究生面对科研压力时的无力感,部分源于能力无法匹配任务需求,如想推进课题却不懂复杂的数据处理方法,想撰写论文却找不到创新切入点,这种想做却做不好的困境,会打击学术信心、削弱学术激情。因此,提升学术激情,关键在于通过精准赋能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让他们在应对压力时拥有掌控感。高校与导师可构建分层分类的能力培养体系,即针对低年级研究生,聚焦基础能力赋能,开设文献检索、实验操作、数据软件等实操课程,搭配一对一的实操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科研必备技能,避免因基础不牢而增加压力;针对高年级研究生,聚焦高阶能力赋能,围绕课题瓶颈开展靶向指导,如若研究生面临论文创新不足的问题,导师可带领其梳理领域研究现状、分析现有成果空白点,指导其结合课题实际寻找创新方向,或邀请领域内专家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方式,帮助研究生打开思路。当研究生的能力足以应对当前的科研任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推进研究时,其将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进而进一步激发其学术探索的热情,形成“能力提升—解决问题—激情增强”的正向循环。

价值锚定:链接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唤醒学术探索的内在动力。陷入“指标化科研”的研究生,容易忽略研究的本质价值,将学术探索简化为“完成论文、毕业答辩”的工具,一旦遇到压力,就会陷入“做这个有什么意义”的迷茫,进而失去学术激情。要让学术激情长久保鲜,需帮助研究生锚定学术研究的价值坐标,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唤醒内在动力。一方面,导师在确定课题方向时,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人兴趣,引导他们从兴趣点切入寻找研究主题。如对环境保护感兴趣的研究生,可引导其聚焦“城市垃圾分类优化”“土壤污染修复”等细分领域,让研究生在研究中感受到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价值链接让研究生看到研究的社会意义,如带领研究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于实际,或邀请行业专家、一线从业者开展讲座,分享“领域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让研究生明白学术研究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而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实践。当研究生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既有个人兴趣支撑,又有社会价值意义”时,就会形成超越指标压力的内在动力,进而能让他们在面对科研困境时依然保持学术探索的热情。

[作者单位分别系新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新疆大学教务处招生办;本文系新疆大学2025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科研压力源对研究生学术激情影响研究”(项目编号:XJDX2025YJG52)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激发学术激情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 让校本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

  •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研究

  • 礼乐文化融入声乐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