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让校本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

刘云鹤 董涵哲 郭晓春

“大思政课”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思路,它深刻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思政教育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这一重要理念指引下,高校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校本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已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重要突破口。

系统挖掘校本资源。高校应建立校本资源开发的常态化机制,对校内散落的潜在思政资源开展普查与梳理。其一,积极挖掘学科专业资源的思政价值。每个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思考方式及价值理念,其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理工科能从科学家身上找到爱国、创新、求实的精神,人文社科类专业可提炼出文化传承、价值观培养及批判性思维等教育点,医学专业则可重点突出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高校应组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突破和典型事例,建立“学科专业思政案例库”,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特色鲜明的专业素材。其二,要挖掘运用好地方特色资源。高校周边的革命旧址、历史文化遗存与乡村振兴示范村落等都是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鲜活素材。高校可主动与地方联动,构建“校地携手”的资源开发模式,将当地的红色基因、传统文脉、发展成果等转化为思政课堂上的生动教材。如革命老区的高校可依托红色遗址,让学生在实地感悟中深化理想信念;经济特区的高校可利用改革开放的丰硕成就,讲清楚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民族地区的高校则可借助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扎根地方实际的思政实践教学,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上。

创新设计“校本+”思政实践课程体系。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需打造一套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其一,设计梯度化的课程目标。高校可以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建立分层次的思政实践教学目标。如大一新生的教学重点可放在校本资源带来的情感体验及文化认同上,通过校史校情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对校园的归属感;大二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能力,借助学科专业领域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责任;大三阶段则要强化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可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大四阶段要侧重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教育,通过校友典范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报国的志向。其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化身为校史中的人物,在模拟的历史场景中加深情感共鸣;项目驱动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校本文化调研及访谈校友职业生涯等课题研究;情景教学法,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场景,增强教学的沉浸感。其三,有效衔接各类课程。从纵向衔接看,高校应构建“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实践强化”的教学链条。如在校史教育中,教师要先在课堂上讲清楚校史发展脉络,让学生形成理论认知;而后组织师生参观校史馆,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继而通过校史研究或传播实践巩固学习成效。在横向衔接上,高校应促进思政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如学生在专业实习时,教师自然融入职业道德与工程伦理教育,避免校本思政实践教学变成“孤岛”,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构建数字化平台与协同育人机制。其一,构建校本资源数字化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校本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校本思政资源数据库”及“网络育人平台”。该平台应包含校史文献数字化模块,即对珍贵的校史档案和校友回忆录等进行扫描、转录与标引,建成可检索的专题数据库;虚拟校史馆模块,即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校史体验空间,让学生跨越时空感知学校发展的重要节点;校本案例库模块,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典型人物、重要事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案例供教师备课使用。同时,平台需具备良好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上传自己收集的校史口述、校友访谈等资源,形成“师生共建、动态生长”的资源生态。其二,建立部门协同的育人机制。校本资源的开发运用涉及多个部门,高校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协同模式。具体而言,可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校本思政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统一的资源开发与教学实施规划。其三,建设校地协同实践基地。校本资源应与地方资源深度融合,构建起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网络。高校可同当地革命遗址、纪念馆合作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联合地方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共建改革发展展示基地,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解;携手地方非遗工坊及文化场馆创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本文系2025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校本资源融入思政实践课教学探究——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5GJJG498)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激发学术激情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 让校本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

  •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研究

  • 礼乐文化融入声乐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