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数智赋能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李荣霞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环境正经历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在这一重要方针指引下,数字经济不仅重塑了就业市场格局,为大学生创造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和创新创业路径,也为青年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差异以及青年群体数字素养不足等问题,对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数字经济驱动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体竞争力,更能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大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注入新动能。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要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立足数字经济时代特征,构建与之适配的政策体系,出台针对性的就业扶持战略,明确对大学生灵活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导向,加强场地保障、资金支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就业政策的实效性与灵活性,充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二是要健全法律制度。随着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劳动合同模糊、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需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及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平台、企业、从业人员等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增强劳动保障机制对新兴经济形态的适配性。同时,要提升收入分配体系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三是要完善社保体系。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依据大学生就业特点,将新兴就业形式纳入基本社会保险体系,扩大大学生社会保障覆盖面与流动性,降低参保门槛,减少户籍限制。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必须以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为基础,加强新就业形态支持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与灵活性建设,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一要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中的普及和运用,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构建高效智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能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还能催生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岗位,为具备完善知识体系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二要培育数字经济的新业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应鼓励算法开发、数据标准等新兴职业发展,通过出台配套政策,打造集人才培养、服务保障、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就业平台,构建高效完善的就业生态链。同时,结合电商经济、在线办公服务等新形态的发展,鼓励大学生群体依托相关的平台软件进行自主灵活就业,为其提供丰富多元的职业路径。三要完善就业支持机制。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就业数字平台和相关企业的投入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组织和开展针对大学生群体相关创业实践的技术技能培训,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其创业的能力与素养,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吸纳能力,推动形成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数字人才的支撑。因此,要在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数字技能与数字素养,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第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地方各级院校要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加快自身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升级,既要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学科,也要加强传统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革新教育理念,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双轨制”的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制教学,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第二,要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通过整合和优化各方资源,搭建线上线下并行的数字培训平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实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电商运营、算法处理、设备操作等课程内容的设置,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全方位的数字技能培训,增加其数字技术实际运用能力。第三,要注重数字素养的提升。各级高校要在校内广泛开展数字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为其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具创造力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讲师;本文系202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5SKJD129)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激发学术激情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 让校本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

  •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研究

  • 礼乐文化融入声乐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