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研究

耿芸菲 余蕾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赋予了鲜活的实践样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担着塑造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任。把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教学体系,既是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契合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重构教学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矩阵。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新质生产力视角,系统整合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核心要素。在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时,可展开剖析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制造业产业链、数字经济催生零工经济等典型案例;在分析社会发展动力机制时,需关注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变革趋势,全面考察其对社会结构转型的深远影响,形成“原理阐释—现实关联—理论深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创新教学范式:打造多维互动的学习生态。创建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数字赋能”为架构的综合化教学体系。选择新能源转型、量子计算革新等典型事例开展研讨式学习,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重现智能工厂运作、生物医药研发的实际情形;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整合理论讲授、案例剖析和实践训练环节,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参加的积极性。

强化师资支撑:培育理论与实践双优团队。创建“专题研修—课题攻关—集体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框架。安排教师参与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培训课程以及跨学科研讨活动,由行业专家和学术权威给予专业引导;设置专门的科研资金,激励教师投入教学革新实践,促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借助集体备课、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把前沿理论变成课堂内容的本领。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动态的质量标尺。创建以“知识获取+能力提高+价值塑造”为内容的三维综合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方面,融合原理性客观题和创新性主观任务,如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展开论述、政策建议撰写等实践性任务;在评估方式上,采用教师打分、同伴互评以及学习行为数据剖析等多种评价手段,全方位考查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对教学效果赋予精确的数据支撑。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既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举措,可促使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应着重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回馈,在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基础上,持续探寻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新形态。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报头

  • 激发学术激情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 让校本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

  •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研究

  • 礼乐文化融入声乐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