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大棚番茄销路宽

巧家县炉房社区番茄装车发往各地市场。 本报通讯员 叶春梅 摄

初冬时节,巧家县炉房社区瓦窑河畔52栋塑料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番茄植株茁壮生长,茂密的枝叶间挂满了红绿相间的果实,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采摘着成熟的番茄。大棚外,一筐筐新鲜的番茄被装上运输车,即将发往各地市场。

这片如今硕果累累的土地,曾经种植着皇竹草。面对土地利用低效的桎梏,炉房社区解家村村民朱加刚深感惋惜。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发现优质番茄深受消费者青睐,便向村集体经济公司租用了52栋大棚,在今年4月对土地进行翻耕,6月种下了番茄幼苗。从土地清理、施肥整地,到选苗定植、日常管护,朱加刚精心做好每个环节。经过3个月的精心培育,番茄在9月进入丰收采摘期,采摘期将持续到12月底,预计亩产10吨左右。

“在大棚里种植番茄,可以避免害虫的入侵,进而避免使用农药,确保采收的每一颗番茄都是绿色健康的。”朱加刚坚持科学种植,及时修剪侧枝,保留主枝和两三个侧枝,确保通风透光;定期摘除底部老叶,有效防控病虫害。“这些细节做到位了,番茄才能长得好、味道正。”朱加刚说。

这份用心换来了番茄的优良品质,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目前,朱加刚种植的番茄供不应求。“自从9月中旬番茄成熟,每天都有收购商直接到地里看货,看中了就当场称重收购。”除了上门收购外,他还定期将番茄运往昭通市区、曲靖会泽、红河泸西等地的批发市场。收购价格从每公斤4元上涨到5元,目前已销售20余吨,收益可观。

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炉房社区已形成草莓、番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体系。大棚种植番茄的尝试,让“低效棚”变身“致富棚”,为片区特色种植开辟了新路径。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叶春梅

  • 大棚番茄销路宽

  • 订单辣椒产销旺

  • 烟菜轮作增收入

  • 糖心苹果挂满枝

  • 群山深处药材香

  • 报头

  • 多彩丰收 别样冬景

  • 绿色循环稳增收

  • 一方菌业富乡亲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