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群山深处药材香

景谷县威远镇林下中药材滇黄精花。本报通讯员罗昆红摄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的林地间,生机与希望在绿意中涌动。重楼、滇黄精、茯苓等中药材正悄然扎根,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以前守着大山挣不到钱,只能外出打工,日子没什么盼头。”威远镇文朗村中药材种植户饶永回忆起过去满是感慨。文朗村群山环绕,村民们在有限的耕地里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

转机随着威远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浪潮一同到来。威远镇依托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逐步培育起滇黄精、白及、重楼、茯苓、三七、金毛狗蕨等多种适应当地生长的中药材,为山区发展开辟新路。

为让中药材产业走得稳、走得远,威远镇以技术赋能为抓手,积极组织中草药种植及加工培训,为产业发展筑牢硬支撑。今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户1100人次。从不懂技术不敢种到掌握技术放心种,技术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为中药材种植的行家能手,为产业增收保驾护航。

同时,为破解中药材卖原料利润薄的难题,威远镇着力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在茯苓种植方面,全镇共有茯苓加工厂17家,年加工鲜茯苓能力达10750吨。去年,全镇实际加工鲜茯苓10500吨,制成干茯苓4100吨,仅此一项产值就达5200万元,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在党建引领和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下,威远镇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大户带小户的联动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威远镇有超过3000名群众投身中药材产业,共有2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优质种源、统一制定种植标准、统一对接市场渠道的发展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200亩,预计综合产值8400万元。

本报通讯员 罗昆红 石静

记者 高玥

  • 大棚番茄销路宽

  • 订单辣椒产销旺

  • 烟菜轮作增收入

  • 糖心苹果挂满枝

  • 群山深处药材香

  • 报头

  • 多彩丰收 别样冬景

  • 绿色循环稳增收

  • 一方菌业富乡亲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