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昌宁县湾甸傣族乡上甸村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玉米脱粒烘干厂,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刚采收来的湿玉米送入生产线。脱粒、烘干、装运,各个环节高效衔接,不仅解决了雨季玉米容易发霉的难题,更稳稳守住了农户的丰收成果。
“要是没烘干厂,今年这么多雨,玉米放几天就发霉了。”村民李富军一边卸车一边说,“现在收了玉米直接拉到厂里卖,还能卖出好价钱,省心又划算。”
玉米脱粒烘干厂负责人字冉介绍,工厂每天能处理200吨左右湿玉米,通过专业设备实现高效脱粒烘干,截至目前已收购处理玉米6000吨。“不仅本地农户,周边乡镇的种植户也会专程运玉米过来,预计本季能帮助农户减少损失25万元以上。”
“在沪滇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不仅帮农户稳了收益,更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提质增量。”上甸村党支部书记杨光华介绍,“我们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协调流转农户零散地块,引进脱粒烘干、青贮饲料加工、生物燃料生产等企业入驻,村集体经济第一年就获得了10万元收入。这些资金又反哺到农田水利修缮、产业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还能为村集体公益事业提供支持,形成产业兴、集体强、群众富的良性循环。”
“往年玉米秸秆要么烧掉要么烂在地里,现在收完玉米,秆子还能卖去做青贮饲料。”上甸村种植户茶建峰介绍,“青贮饲料加工厂直接来地里收割,我们省时省力,我家12亩的玉米秸秆卖了1000多元。”曾经无处安放、焚烧又污染空气的玉米秸秆,如今成了农户额外的收入来源。
这一转变,正是湾甸乡推动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建设结出的硕果。该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何文杰介绍,产业园通过整合加工企业和农户资源,系统延伸了玉米产业链。今年湾甸乡种植大春玉米约4万亩,亩产玉米约700公斤,总产值超3000万元,近六成秸秆被转化为青贮饲料、生物质燃料等。按每吨200元的收购价计算,可为农户额外增加收入约400万元,真正实现种一片玉米、赚两份收入。
从脱粒烘干减损到秸秆变废为宝,湾甸乡以绿色循环为导向,不断夯实玉米产业全链条布局,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据悉,今年玉米产业整体收益中,青贮加工与烘干减损带来的收益占比达15%。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既为农户撑起了增收“保护伞”,也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