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沿江街道新发村藏着一处占地41亩的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过去这里曾是闲置的核桃乳厂。2024年4月,云南福阳食用菌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此成立,当地通过“腾笼换鸟”,让沉寂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选择这里,看中的不仅是现成的厂房,更是街道联农带农的清晰模式。”公司相关负责人宋言頔介绍,项目采取街道平台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民营企业、农户联动发展模式,激活政府搭台、村社获利、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
在生产车间里,新发村村民张梅丽熟练地进行着菌棒培育工作。对她而言,这份工作的意义远超一份工资。“照顾这些菌棒,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要细心。”她说,从基地领棒、学技术,再带回自家庭院种植,她成了“两头忙”的受益人。在这里工作既能挣到钱,又能实实在在地照顾到家里的“一老一小”。
张梅丽的感受,是许多当地村民共同的心声。宋言頔介绍,公司目前长期用工50余人,其中80%是本地人。此外,基地还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日工资在120元至160元之间,留守妇女、中老年劳动力等群体能灵活参与务工。
“我们通过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的方式,大幅降低了农户的启动成本。”宋言頔说,农户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认养菌棒,企业则提供从技术到销售的全流程服务,确保农户种得稳、卖得出、有钱赚。
这一模式,将农户自家的闲置房屋、仓库变成了“生产车间”。过去一年,已有38户本地农户深度参与,利用自家庭院发展起庭院经济,平均每户年增收超过7万元。
眼前的成效只是产业发展的开始。“一期我们打好基础,二期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借鉴成熟产业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三期则会瞄准高端市场,并结合森林文旅,发展休闲农业和冷链物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项目最终目标是带动沿江街道9个村(社区)的3000余户、1万人以上从事食用菌产业,实现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宋言頔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隋鑫 张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