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格局下显得愈发重要。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领域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既体现为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的坚守,又表现为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保持自身文化立场和发展方向的能动性。新时代背景下,探究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对于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可从以下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是文化建构主体性。即明确文化由中华民族整体主导建构,并服务于民族自身。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中特殊的民族和文明,在数千年文明中始终保持着主体的一致性与文明记录的连续性——虽民族内涵、活动范围有所拓展,却始终有血脉连续性与文化共同性。其次是文化内核主体性,是用来解决“何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问题。中华文化虽形态随时代演变、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却有“道法礼教和同”这一清晰内核与传承轴线。真正能够融合吸收的优秀外来文化思想,也是符合这一文化内核的。再次是文化方法主体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方法论,二者汲取人类文化精华,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行不悖、深度融合,其核心是明确文化建设服务于当代中国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及全人类自由解放,据此来吸纳并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主体性的时代特征
文化主体性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价值。作为精神旗帜,它为民族复兴锚定了精神坐标,其凝练的民族核心价值和理想追求,穿透群体和地域差异,强化了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既能帮助我们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抵御价值迷失,让民族复兴实践始终遵循自身的文化逻辑和价值准则,又能淬炼民族的坚韧品格、团结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当代精神养分,为民族复兴注入新的动力。而作为力量之源,文化主体性也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深层动能。它能够有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资源,将历史治理经验、伦理道德规范等转化为当代实践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来构建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消除对外部模式的路径依赖。同时,文化主体性还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元素的相互融合,生成既有时代特征又能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和实践方案。
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多维价值意蕴
文化主体性保证了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而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防线则是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领域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部分不良思潮常以“消解主体性”为手段,通过歪曲本土文化价值、淡化民族文化记忆等方式,试图弱化人们的文化认同,进而影响国家文化安全。进入新时代,中国已逐渐构筑起一道抵御文化浸润、坚守文化主体的屏障。这种坚守首先体现为对文化主权的捍卫,即明确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属于中国人民,立足国情制定文化政策,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对中国文化政策指手画脚;其次表现为对文化阵地的巩固,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创作、传播、消费全过程,确保文化发展不偏离方向;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错误思潮时,我们通过增强文化认同,让所有人在精神层面形成“共同体意识”,为国家文化安全筑起一道精神长城。
文化主体性铸就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物质层面的富强,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挺立。从历史逻辑看,文化主体性的强化始终跟随着民族复兴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崛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其背后涌动着文化主体性觉醒的力量——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改革开放精神,从载人航天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时代精神的凝练都是文化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升华。具体来看,坚守文化主体性为民族复兴注入了三重动力。一是传统智慧的现代转换。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之源。二是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文化主体性强调从实践出发对规律进行总结,而不是对外来学说的照搬照抄。我国正是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指导了中国的发展实践,又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三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通过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将“家国情怀”“天下大同”等价值观念代代相传,化作对国家的个体责任感和行动力,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
文化主体性构筑了文明交流互鉴之基。新征程上,高扬文化主体性不仅可以为人类美好新家园的建设贡献一份中国方案,还可以在多元文明的碰撞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筑牢根基。明确文化主体身份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价值,这一举措可以让我们在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形成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理性认知和准确定位,确保中华文化发展方向不为“他者”所左右,始终坚定地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同时也为民族精神标识的提炼和彰显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华文明不仅是植根中华大地的本土文明,更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海纳百川的文明。因此,我们既要深入研究和阅读中华民族发展史,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和凝聚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也要不遗余力地探索中华文明中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的精神内核,立足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