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 黄佳佳 赵竞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科学素养已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正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推动科普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地方院校作为区域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连接知识生产与地方需求的重要纽带,在推动区域科普和科学教育融合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院校要主动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整合内外资源,构建多元化科普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构建协同创新的科普教育平台体系。地方院校在推动区域科普和科学教育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与社会各方共建协同创新的科普教育平台体系。具体而言,其一,在平台建设方面,地方院校应建立综合性的科普教育基地,为师生提供科学研究、科普展示、教育培训、交流合作等服务。完善科普展馆、实验室、科技体验中心等设施建设,为区域科普活动和教育提供硬件支撑。建立数字化科普教育平台,发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作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发互动性强、体验感佳的线上科普资源,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其二,在运行机制方面,需建立健全协调管理机制。成立由地方高校、政府、企业等共同组成的“科普平台管委员”,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建立评估监督机制,科学系统地评估运行效果,及时采取优化措施,确保平台持续健康发展。其三,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成功做法及优质资源,全面提高科普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打造专业化的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在推动区域科普和科学教育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院校需立足自身发展情况,汇聚资源优势,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发力,其一,建立系统化的师资培训体系。设计差异化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师需求,使教师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科普技能,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和科学素养。定期举办培训班、开设工作坊,提升科普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其二,采取“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校内专职教师负责科普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等核心工作,兼职教师负责具体的科普教学和指导工作,建立灵活、弹性的用人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中。完善院校和企业考核机制,激励教师与工程师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其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国际科普教育项目,通过多种方法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创新多元化的科普教育实践模式。推动区域科普和科学教育融合发展落到实处,地方院校需立足区域特色和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化实践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科普教育需求。面向青少年,高校应积极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科学实验进校园”“科学家进课堂”等活动,给青少年提供近距离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面向公众,可以构建“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服务体系”,发挥地方院校的学科优势,开发科普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背景公众的实际需求;面向产业发展,可以开展“科技助力产业升级行动”,立足区域产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求,开发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科普培训课程,推动企业技术人员了解新产品、掌握新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高质量教育体系下高职师范类院校‘双师型’教师准入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YBJ22)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