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姗姗 杜晶晶 崔陶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诗经》里的婉转情韵、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曼妙,还是青花瓷上晕染的青蓝雅韵、端午龙舟竞渡中的民俗传承,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当下,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到来,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实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挑战。而数智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开启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构建数智化资源体系,夯实传统文化传承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形态多样,涵盖文物古迹、古籍文献等物质资源和非遗技艺、民俗礼仪等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利用数智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整理存储。一方面,需进行数字化采集,以实现“永久留存”。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特点,采用适配的数字化采集技术。如针对古建筑、出土文物等,可以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超高清摄影技术等,对其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针对古籍文献,可以采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AI)语义分析技术,将不易保存的纸质古籍转化为可检索、可永久保存的数字文本,提高古籍的利用效率;对于昆曲、皮影等非遗技艺,可以采用动作捕捉和全息影像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全面直观的数字化教材。另一方面,需进行智能化分类与标注,打造文化资源库。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诗词、歌赋、古籍等文本资源进行语义分析和主题标注,建立知识图谱,方便用户查找使用。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壁画、书法、绘画等资源进行特征提取和智能分类,将散落各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分析、可共享的数字资产。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资源采集的时间,标明来源和版权信息,赋予数字文化资源唯一标识,为版权保护奠定基础。
创新数智化内容生产,赋予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数字化留存”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表达,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消费习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智能化创作与个性化定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一是利用人工智能(AI)辅助内容创作,拓展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在文学创作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诗词、小说、剧本创作等,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在音乐创作领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分析戏曲、民歌的音乐旋律、节奏特征等,创作融合传统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二是定制个性化内容,满足群众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文化平台为依托,收集整理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收藏内容等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文化需求,为其智能推荐和定制文化内容。例如,短视频平台可根据用户数据向喜欢非遗的用户推送“皮影戏表演”“剪纸快速学习”等视频,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三是推动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破圈传播。以数智技术为桥梁和纽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游戏、影视、动漫等业态跨界融合,推出新型文化产品。在动漫领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事件或人物为原型,结合数字特效和动作捕捉技术,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在游戏领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游戏场景或角色设计中,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优化数智化体验场景,深化传统文化认知理解。发挥数智技术作用,构建多元化、互动化的体验场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方式,让用户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一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场景,提供互动式教育体验。开发智能化传统文化教学平台,打造数字化课程,整合动画、视频等优质数字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提供便利。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跟踪学生学习进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提高学习趣味性。二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消费场景,打造个性化文创体验。运用人工智能(AI)辅助技术设计文创产品,有效提高文创产品的设计效率。利用3D打印技术,让用户通过线上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图案,并自定义产品尺寸和材质,满足用户个性化消费需求。三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场景,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运用数智技术开发智慧文旅导览系统,游客利用手机扫描景点标识,便可获取与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介绍和建筑特色分析,优化旅游体验。
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非简单的“技术套用”,而是需要实现技术与文化在深层逻辑上的融合与共振,有效激活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以构建资源体系夯实传承根基、以创新内容生产激活时代价值、以优化体验场景深化认知理解,共同构建数智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机整体。展望未来,需要更加重视数智技术的赋能作用,充分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数智力量。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