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观察与思考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卢梦青

近年来,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并指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为落实这一要求,国家持续出台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职业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对创新创业的接受度显著提升。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已难以满足其需求,亟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市场特点,提供兼顾求职与创业的精准指导。具体而言,就业指导需从流程化服务转向个性化赋能,通过强化创业引领为就业扩容,并依托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以此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力,完善高校就业的指导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

重构内容体系,打造求职创业双轨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前,指导工作应遵循个性化、实践性、协同性的原则,基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和风险偏好等制定差异化方案,通过项目实训、竞赛体验、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构建高校、企业、政府、校友等联动机制,为学生拓展渠道、积累资源,避免纸上谈兵。对此,首先要重构课程体系,打造求职创业双轨课程,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该课程应包含基础层、进阶层和实践层。在基础层阶段,可开设《新兴产业导论》《创业基础与风险控制》《市场需求与动态》等通识课程,向大学生普及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在进阶层阶段,可将创新方法融入专业教学中,设置“专业+创业”的融合课程,如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或校友到校,讲授工科如何将技术商业化、文科如何进行文化创业等。在实践层阶段,学校可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创业竞赛、模拟公司运营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公司组织架构,各部门运营情况等,强化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整合平台资源,构建一体化支撑网络。需要整合高校、企业、政府、校友等不同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和环境。在高校端,学校可设立相关的创业人才选拔机制,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学生试错和积累经验,并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分享心得,将成果扩大化。在企业端,学校可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开发适合学生的实习实训项目,引入创业成功者担任校外导师,利用好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实现自我成长。在政府端,政府可积极对接地方人社部门,建立政策宣讲站,简化创业补贴申请流程。对处在就业困难期和创业上升期的人群开辟相应的绿色通道,帮助其渡过难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在校友端,学校可搭建“创业校友数据库”“知名校友数据库”,以及举办相关的校友联谊会,邀请成功人士进行经验分享、资源共享,从而反哺和引导在校大学生。

打造专业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业指导教师的素养,深刻影响着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因此,要以专业化、实战化和动态化为核心理念,倾力打造高素养的指导队伍。首先,应重点打造“双师型”指导队伍。打破校内导师单一指导的局限,从企业和创业园区聘请有实战经验和成功经历的创业者担任导师,让导师队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其次,应建立常态化的教师队伍培训机制,以解决指导教师知识滞后的问题。可通过“沉浸式”的项目评审参与、融资对接等积累教师的实战经验,将人社部门、科技部门等联合起来,开展政策解读专项培训,确保指导教师能精准掌握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新政策,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此外,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业峰会、创新创业论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从前沿案例中汲取创业经验,进而更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再次,可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以结果为导向,倒逼指导教师自我发展。具体可围绕学生创业存活率、学生创业盈利空间、就业岗位适配度、薪资增长率等多维指标进行评估,定期对导师的指导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对于效果好的予以奖励,效果不良者则重估教师的会议参与度、项目实践能力等,以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就业指导内容始终保持及时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总之,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包含课程体系、平台资源、教师队伍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至关重要且需协同发力,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动态。此外,我们还需创新服务模式,依托数字化工具搭建高效指导矩阵,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进行全过程、精准化、个性化的指导,在学生入学阶段、在校阶段和毕业阶段,均能制定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创业需求和创业潜力的发展规划,从学生创业潜力的测评、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强化等多维度实现全过程的资源对接,提供“扶上马”和“送一程”的专业服务,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力大学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升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增强职业发展底气,为青年逐梦职场与创业赛道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缓就业’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5SJSZ1075)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新时代坚守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 人工智能时代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

  • 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 推动科普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夯实区域发展人才基石

  •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