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火腿以色泽红润、咸香适口而闻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云龙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诺邓火腿产业振兴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全县诺邓火腿产业年产量稳定在25万只、2500吨以上,产值达2.5亿元;产品从传统整腿、块状肉拓展至生熟食、精细分割、火腿饼、罐头等20多个系列,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高端消费市场。
云龙县纪委监委积极作为,将诺邓火腿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落实情况纳入监督重点,实施全链条、嵌入式监督,压紧压实相关部门责任,进一步擦亮诺邓火腿这块金字招牌。
聚焦“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实、高校科研合作项目落地、地理标志保护等重点,云龙县纪委监委组建专项监督组,通过“蹲点调研+实地核查+座谈访谈”模式,摸排政策落实堵点、企业发展痛点、群众诉求难点。
此前,县纪委监委监督组在诺邓镇走访,部分养殖户反映“火腿产业贷”申请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影响了扩大养殖规模的进度。监督组随即将问题反馈至县农商行,督促其优化审批流程,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推动“火腿产业贷”实现养殖、生产、销售全链条覆盖,确保资金真正惠及产业链上的企业、作坊和农户。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赋能与标准规范。县纪委监委监督组认真了解技术研发、专利转化等情况,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技术成果切实服务产业发展;针对传统诺邓火腿加工工艺技术规范执行和监管等情况,深入开展走访调研,推动建立“企业自检+第三方检验+上级抽检”的三方检测机制,守住火腿品质生命线。
“不仅要保障产业健康跑,还要让群众在产业链上稳增收。”云龙县纪委监委紧盯闲置房屋出租、劳务培训、惠农补贴强化监督,通过常态化督导,确保农户场地租金、务工补助按时足额兑现;聚焦“诺邓火腿巧匠”劳务品牌建设,督促人社部门开展加工技艺、直播带货等靶向培训,累计带动1.3万余人次就业,叠加房屋出租收益,让群众在产业链各环节共享发展红利。
本报记者 杨富东 通讯员 杨银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