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打扫都费劲,现在社工和护工经常来帮忙,还陪我聊天,日子舒心多了。”巧家县玉屏街道居民张大爷的这番话,道出了不少困难群众的心声。作为昭通市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巧家县自2023年5月起在玉屏街道率先启动“物质+服务”救助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精准化的服务类社会救助体系。
巧家县低保对象占比达15.47%,残疾人超过2.2万人。以往发钱送物救助方式虽能缓解一时之困,却难以回应群众在照护、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深层需求。为此,县民政局在省、市支持下,制定《巧家县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打造“巧能成事·家道小康”服务品牌,建立基础保障、风险防范、发展促进三个层级,从服务场域、内容、周期等五个维度系统推进服务落地。
为确保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巧家县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方式,组织多个调查小组联合街道、社区开展入户评估,从生理、心理、经济等维度识别群众困难。在白鹤滩街道,78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被评估为“部分失能”,纳入长期服务对象,每月享受不少于25天、60小时的照护服务。针对有劳动力却因照顾家人无法就业的家庭,巧家县创新推出“替代照料+就业帮扶”机制。玉屏街道居民刘女士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因照料压力无法工作。民政部门为其子女提供托管服务,并协助刘女士在社区附近就业,实现照顾家庭与稳定收入两不误。
试点以来,巧家县已累计支出服务类救助资金91.07万元,为198户236名长期服务对象提供服务1.6万余人次、4.5万余小时;开展主题活动和小组服务149场,覆盖5800余人次;整合社会慈善资源7.86万元,惠及706人次,并带动30名服务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张顺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