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市彝海街道栗子园社区的辣椒分拣车间里,红艳艳的辣椒在工人们的手里被分拣得整整齐齐。“以前到外面打工,家里老人孩子顾不上,现在在家门口车间就能挣钱,还能照看家庭。”在车间务工的大姐马金焕说。
这样的变化,几年前谁都不敢想。栗子园社区是青山嘴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点,8000多名居民从大山深处搬到城镇社区,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如今,随着“家门口务工车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新的身份:产业工人。
在社区的彝绣车间,绣娘们正低头穿针引线,色彩斑斓的丝线在指尖翻飞。“在车间绣花,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空闲时还可以接送孩子、照顾家人。”一名绣娘说。彝绣车间自2023年挂牌以来,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绣娘”的模式,不仅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还通过骨干绣娘培养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能带头人,让传统文化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焕发新活力。彝绣车间创办人李长征介绍:“这个车间培养了200多名绣娘,有86个绣娘可以绣高端的产品。很多绣娘来到这里参加培训,把绣品变成产品。”截至目前,彝绣车间已举办盘金绣、彝绣培训班5期,培训400人,创新开发“妈妈岗”等灵活岗位,实现就业80人,人均创收两万余元,并带动周边60余名刺绣爱好者加入。
除了绣花,更多居民在辣椒分拣、核桃剥壳、中药材分拣、野生菌干片加工等务工车间里忙碌。2023年以来,这些车间共加工农产品近千吨,带动200余人增收120余万元。“我们社区劳动力比较集中,但很多妇女要照顾家庭,外出务工不现实。把务工车间建到家门口,就是把项目引进来,把订单留下来,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也解决了居民就业难。”社区党支部书记吕燕说。
在这里,务工形式灵活多样,居民可以多劳多得,也可以接单计件。务工车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社区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支点。
栗子园社区的探索并不止于务工车间。社区搭建了线上线下互补的就业平台:智慧平台推送信息,零工市场提供灵活岗位,社区服务站织密“15分钟就业服务圈”。2023年以来,社区已培育创业实体62家,吸纳就业350余人;组织零工市场招聘活动4场,帮助1563人求职;开展技能培训51期,覆盖5200余人次,实现就业810人,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就业不仅是收入问题,更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区的和谐。我们最自豪的就是居民在这里能安心过日子。”社区党支部书记吕燕说。“以前是出门挣钱、家里留守,现在是门口就业、家里团圆。”居民们的感受,正是社区探索的价值所在。
在栗子园社区,一根绣花针、一把剪辣椒的剪刀,不仅改变了家庭的收入账本,也改变了社区的发展逻辑。栗子园的实践,正是楚雄市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让居民既有活干,也有盼头,幸福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段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