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倪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干部砥砺初心、增长才干的主阵地。当前,仍有少数干部陷入路径依赖的舒适区,习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锐气。这种状态不仅制约干部个人成长,更会导致政策执行打折扣、治理效能“打白条”,影响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
路径依赖的出现,起点往往是思想上的经验主义。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干部第一反应不是立足实际琢磨新办法,而是翻老皇历、找旧路子;这实则是责任担当的缺位,哪怕知道老办法不管用,也不愿主动突破,陷入不敢闯、不愿试的被动循环;而行动的被动滞后,最终会外化为政策执行的机械僵化,导致好政策难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究其成因,是客观制约与主观短板的双重叠加。客观上,基层工作兼具千头万绪的复杂性与责任连带的高压力,保守路径成为风险最低的选择。同时,一定范围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挤占了干部深入思考、大胆探索的时间与精力,创新自然无从谈起。主观上,则是部分干部的能力赤字与精神懈怠。一些干部面对数字化治理、精细化服务等新课题学习意识淡薄;缺乏突破自我、攻坚克难的内在动力,最终在惯性中丧失创新活力。
打破基层工作的路径依赖,需要组织赋能与个人共同发力。一方面要强化思想引导,树立破旧立新导向,将改革创新纳入干部价值坐标系。另一方面要注重精准赋能,提升攻坚克难本领,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推动干部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此外需健全激励机制,突出实干实绩标准,细化容错纠错机制。着力松绑减负,营造鼓励探索环境,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