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18件品牌旧衣,平台预估能卖44.5元到200元,最后只拿到0.7元。”近日,旧衣回收引发热议。调查发现,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旧衣回收行业快速升温,但“预估高价引流、实际低价结算”“质检标准模糊”等问题频发。
细究其中套路,常见问题便是“高价预估、低价结算”。平台在回收前往往会给出一个颇具诱惑力的价格区间,待衣物寄达后,严苛的质检标准便成了压价的利器。什么是脏破烂?何种程度算瑕疵?这些模糊的标准全由平台单方面解释。
旧衣流向不明也是公众担心的问题之一。不少平台宣称旧衣将用于山区捐赠或环保再生,可现实中这些承诺往往难以验证。有线下回收点工作人员直言,旧衣服最终都流向了非洲市场;还有部分二手衣物经过简单处理,摇身变成直播间的“外贸孤品”,以高价再次销售。
旧衣回收变“套路回收”背后,暴露的是整个行业的标准缺失与监管盲区。旧衣回收作为新兴产业,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质检规范和定价机制。平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然容易滋生不公。而从回收到再利用的整个链条,目前也缺乏有效的追踪监督。
整治旧衣回收乱象,当务之急是建立透明机制。回收平台应当公开详细的质检标准,在预估环节更要实事求是;对于衣物的最终流向,平台有义务通过可查询的渠道向用户反馈,让每件旧衣的归宿都有迹可循;监管部门也需及时跟进,消除监管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