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论坛

云南体育取得佳绩有何密码

杨颖

第十五届全运会上,云南体育代表团以一连串高光战绩让“高原训练胜地”的标签深入人心。中生代的稳定卫冕与新生代的强势突破形成完美呼应,28枚奖牌的总成绩较上届大幅提升,云南体育的崛起绝非单纯依赖天然优势,而是走出了一条“资源转化+科学赋能+产业支撑”的独特高原训练路子。

把天然优势转化为训练优势,是云南高原训练的基础逻辑。云南1800米至2400米的黄金海拔带,低氧环境能精准刺激红细胞生成、提升心肺功能,这是对耐力项目运动员突破体能瓶颈的天然馈赠。国家级教练、中国女篮体能教练王卫星深耕高原训练研究多年,他直言“高原就是绝佳的能量节省化训练胜地”。他以平原训练的“痕迹效应”举例:体能训练后再练投篮,正是模拟高原训练逻辑,在肌肉最大负荷状态下实现技术提升,这一解读更揭示了云南高原训练的科学内核。

云南并未止步于“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精细化布局让资源价值最大化。玉溪凭借海拔适配性精准规划训练周期,配套专业场馆实时监测运动员生理数据,让低氧刺激始终保持在“有效且安全”的最优区间;海埂作为国家指定高原训练基地,更打破“单一训练场地”定位,将基础保障与定制化科研服务深度融合。这种“天然禀赋+专业调控+精准升级”的结合,让高原训练彻底告别粗放式体验,迈入精准化提升的高阶段。

以产业生态反哺训练效能,是云南高原训练的创新内核。优质训练资源若仅服务于专业选手,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动能。云南的突破在于构建了“专业训练+全民共享”的产业生态,让高原训练从小众竞技走向大众赋能。海埂、呈贡等基地实行错峰运营,开展专业集训之余向健身人群开放,既盘活了场地资源,更营造了全民运动的氛围;联合教育部门推出的“体育研学+高原训练”产品成效显著,仅去年暑假就有来自广东、上海的学生队伍赴海埂开展集训,在专业教练指导下体验科学训练,为后备人才储备筑牢根基。

用赛事IP放大训练价值,是云南高原训练的创新路径。训练的成效需要赛事检验,而赛事的沉淀又能反推训练升级。云南锚定“四季赛事乐园”目标,打造了覆盖全省、全年无休的赛事体系:大理“万水千帆赛”、丽江“向山而行”自行车赛等IP,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家门口的实战平台,更通过“赛事+文化+体验”的模式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全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张德顺就曾表示,自己赛前正是通过大理高原马拉松完成实战模拟,本土赛事的高强度对抗为她夺冠奠定了基础。

云南体育的亮眼表现,本质上是对高原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科学运用。从精准利用黄金海拔带的天然优势,到构建“训练+科研+产业”的生态闭环,再到以赛事IP放大价值,云南的高原训练路子不仅培育了顶尖选手,更激活了体育产业的全链条活力。未来,随着这套路子的持续优化,云南必将从“高原训练胜地”迈向“高原体育强省”,让更多体育奇迹在红土高原绽放。

  • 报头

  • 筑牢疾控屏障 守护群众健康

  • 破除路径依赖

  • 善听街谈巷议

  • 警惕旧衣回收套路

  • 下期介绍

  • “AI魔改”亟待规范

  • 云南体育取得佳绩有何密码

  • 微看点

  • 从门票经济向综合营收转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