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从门票经济向综合营收转型

何嵘

近日,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实行免票政策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这不仅是一项惠民政策,更是杭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共享的重要举措,折射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方向,值得深入探讨。

长期以来,门票收入是我国许多景区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这种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经营模式,在当前既不可持续,也制约了旅游消费的升级。当游客将大部分旅游经费用以负担门票,那相应地餐饮、住宿、出行等消费的预算就将被压缩,旅游产业难以实现系统发展。

免票政策的深层意义就在于推动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营收转型。取消门票后,虽然景区的直接收入减少,但却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周边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二次消费,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如杭州西湖2002年免费开放后旅游总收入不降反升,提醒我们免票政策往往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此外,免票政策还实现了“还景于民”。从本质上说,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本应是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但长期以来,高昂的门票在无形中构筑了一道经济门槛,使得部分民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难以亲近这些人类共同的财富。以灵隐寺为例,75元的门票价格相当于杭州市最低小时工资的近10倍,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一家三口的门票成本就占到日均收入的相当比例。杭州此次取消门票,正是对公共资源属性的正本清源,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让利行为,而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本质的回归。当人们随时可以到各大景区散步游玩而不必担心门票负担,公共文化资源才真正实现了普惠。

当然,免票政策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先,是客流管理压力,虽然预约制度提供了调控手段,但在节假日等高峰时段仍可能出现系统承压。其次,收入减少后景区维护和文物保护的经费保障需要新的解决方案,可能需加大财政投入或拓展多元资金来源。此外,服务质量在客流量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不降反升,也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面对新问题,各地景区必须迎难而上,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预约制度等一一解决相应难题,让旅游产业真正实现从门票依赖到服务引领的华丽转身。

总的来说,灵隐寺免票政策代表着一种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转向注重长期社会效益,从管理本位转向服务本位。这既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义。在新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政策创新值得更多城市和景区借鉴与推广。

  • 报头

  • 筑牢疾控屏障 守护群众健康

  • 破除路径依赖

  • 善听街谈巷议

  • 警惕旧衣回收套路

  • 下期介绍

  • “AI魔改”亟待规范

  • 云南体育取得佳绩有何密码

  • 微看点

  • 从门票经济向综合营收转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