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朝睿 石成玉
边疆强则国家强,边疆安则国家安。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战略支点,关乎国家安全屏障的稳固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治国必治边”的重要论述。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全局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边疆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这为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5年至2025年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国家战略高度到地方实践层面,系统构建了云南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确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纵向要到底,横向要到边”的具体要求。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为云南边疆治理明确了实践路径。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必须牢牢把握制度型开放这一关键路径,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治理,不断激发边疆治理的内生动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领制度型开放的构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激活边疆治理内生动力的根本保障,边疆治理现代化要求将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通过制度型开放转化为治理效能。云南创新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合力治边机制,打破了条块分割,正是将党的全面领导嵌入开放协同治理结构的关键实践。未来,需持续完善党领导下的边疆战略规划与政策协同体系,确保治理资源向一线下沉,为激发内生动力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以开放经济纽带夯实治理根基。边疆治理的内生动力,源于边民的获得感与发展参与度。云南充分发挥“沿边+跨境”的独特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2025年10月,中老铁路货物运输量突破7000万吨,辐射东盟的“黄金通道”效应凸显;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跨境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集群拔节生长;以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2024年,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较2020年翻番,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00余元。新征程上,要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机遇,构建“口岸+园区+产业”的开放体系,同步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使现代化成果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一位边民,实现边疆从发展“末梢”向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跃升。
以开放人文交流凝聚治理共识。边疆治理的内生秩序,源于文明向心力与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认同。云南立足多民族省情,将共同体建设的宏观目标转化为一系列开放包容的制度实践,通过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制度性空间;沿边8个州(市)13个边境县(市)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1个边境乡镇、33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已建成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跨境文化交流品牌,持续增强着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与认同感。未来需进一步拓展空间互嵌、文化交融、经济协同、社会共融,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为实现边疆长治久安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以开放平台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边疆治理的协同效能,在于跨域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云南创新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立体化合作构筑安全屏障。2024年,澜湄执法合作中心“海鸥”联合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7万余名;与缅甸、老挝共建跨境生物多样性走廊,守护好亚洲象等野生动物;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累计培训来华务工人员超4万人次,厚植了民心相通的根基。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亟须强化“智慧边境”建设,完善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将万里边疆锻造成安边固防的钢铁长城,守护万家灯火安宁,为区域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在加快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云南当以“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为鲜明坐标,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抓手,全面激发边疆治理的内生动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边疆治理提供根本组织保障,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开放经济纽带,使边疆从发展末梢跃升为开放前沿,让现代化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边民;深化人文交流互鉴,在开放包容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最深层的治理共识;创新多元共治平台,通过系统性整合跨域资源,构筑兼顾开放与安全的治理新格局。通过制度型开放的协同推进,云南必将谱写边疆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篇章,为新时代边疆治理贡献蕴含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水平测量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BZZO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