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厚植生态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李福源 周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大农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场域,必须厚植生态文化根基,激发生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文化的生命力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的瑰宝之地。生态文化发端于乡村,内嵌于农耕文化中,在漫长发展轨迹中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范式。云南由于民族多样性,其生态文化融合了多元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生态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内核与绿色根基,要以繁荣生态文化为力量根基,带动产业、人才的振兴。

厚植生态文化,赋能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经济之本。”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绿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态文化是乡村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核心资源。一方面,良好的生态文化为文旅产业提供重要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在滇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同胞通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构模式,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梯田,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形成了以哈尼小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的“一心多点”乡村旅游圈,不少村民实现了增收。另一方面,良好生态文化为绿色农业注入发展动能。要坚持生态文化中的“系统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发展模式。哈尼梯田依托“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通过把现代市场发展理念与千年农耕智慧相结合,引入农业企业,将现有资源与生态养殖特色进行整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养殖的双赢。

厚植生态文化,推动文化振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云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孕育的农耕文化、藏族神山文化、彝族森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正以其深蕴的生态哲学、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转化为建设绿美乡村的实践动能。一要持续加强生态文化研究。整合多学科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系统整理各民族生态智慧,构建云南生态文化理论体系。二要完善传承和保护机制。强化政策与法治保障,将生态文化保护纳入地方性法规,实施“老带新”的传承计划,将生态智慧融入课堂。三要发挥科技赋能作用。通过数字博物馆实现资源永久存储与线上共享,利用短视频、VR技术还原生态文化场景,以“沉浸式”体验感知文化价值。四要深化国际合作。依托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优越区位,打造跨境生态文化旅游路线,提升云南乡村生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厚植生态文化,促进人才振兴。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定义为“第一资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呼唤更多懂技术、会经营、善治理、爱服务、促发展的宝贵人才。一是以生态文化“育”人才,夯实能力基础。针对乡村不同主体开展技能培训,建立生态研学基地,形成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培养既懂生态保护,又懂文化传承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以生态文化“引”人才,搭建培养平台。依托云南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持续推进生态旅游,吸引外来人才注入;搭建创业平台,对返乡青年给予政策倾斜。三是以生态文化“留”人才,完善保障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现代化设施;对长期扎根乡村的生态文化人才给予政治激励,通过村广播、文化墙宣传人才事迹,实现人才由“流量”向“留量”的转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化的重要性,既要传承好生态智慧,又要创新生态文化的实践形式,让生态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作者分别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两个结合’视域下的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报头

  • 绘就云岭大地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 以制度型开放激活边疆治理内生动力

  • 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 厚植生态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 以法治护航云南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