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伟 杨松利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作为多民族边疆省份,云南肩负着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国家开放格局的重任。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统筹发展与安全,通过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创新、科技赋能升级、风险防控强化和边境稳定固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和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协同治理新体系。面对云南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与新挑战,需树立“大社会治理观”,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权责明晰、制度完备的治理新格局。深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改革,前瞻性探索未来社区、智慧园区、数字口岸等治理范式迭代。同步推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融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依托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建立跨境社会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全域数字化治理模式重构网格化管理体系,以科技赋能破除传统治理壁垒,实现治理资源精准配置与效能倍增。
强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云南是我国人口流入流出十分密集的边境省份,公共安全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针对云南近2年接待游客超10亿人次的新形势,紧密服务云南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建设旅游强省的需要,将公共安全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高品质公共安全提升云南旅游服务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强化基层应急力量与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自然灾害跨区域调度与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健全严控安全生产红线,针对煤矿、交通、建筑等领域实施全链条风险排查,压实食品药品保健品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与有害生物扩散。完善网络安全监管制度,落实人工智能应用安全评估。全域推进智慧城管、智能交通、数字市集等新型治理场景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安全防控的精准性与响应效率。
健全基层矛盾化解与法治保障机制。针对云南基层矛盾多元复杂的省情,需持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调解、闭环处置的全周期化解机制。深化信访法治化改革,整合调解、仲裁、诉讼等社会矛盾风险化解渠道,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加强乡镇(街道)权责资源匹配改革,提升专业队伍依法治理、群众工作与应急处突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长效机制,落实重点领域全要素精准监管,夯实社会稳定根基。
深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与安全防护。立足云南作为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要塞的定位,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跨境数据安全监管与法律制度建设。重点整治政治谣言、黄赌毒骗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铲除黑灰产业链。强化涉外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深化与周边国家执法合作。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责任,严厉打击侵犯隐私、数据窃密等行为。完善舆情引导“三同步”机制,掌握网络空间治理的主动权,为边疆安全构筑数字防线。
构建全域旅游信用链新生态。面对云南文旅产业“大流量、高关注”的发展态势,需将治理效能深度融入旅游服务全链条,通过信用机制重构、数字平台整合、场景应用升级三大路径,推动治理现代化成果转化为游客可感知的高品质体验。依托全域数字化治理体系,打通交通、消费、安防等多维数据壁垒,构建动态信用画像与风险预警模型,实现服务精准供给与监管智能响应。重点推进旅游信用积分与人工智能算法融合应用,为高信用主体提供差异化服务,以信用赋能破除传统服务门槛。深化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服务集成经验借鉴,探索跨景区、跨交通的“一票通行”服务改革,整合票务验证与支付环节,显著提升入滇旅游便利度与流程流畅性。同步强化大数据溯源、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在消费维权、市场监督领域的应用,构建“信用承诺—分级监管—权益保障”的闭环机制,推动旅游市场服务标准与信用评价体系深度耦合,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服务新生态。
[作者分别系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员;本文系202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青年项目“生态经济系统动态仿真视角下云南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政策杠杆效应研究”(项目编号:QN2025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