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到了饭点儿,先支起手机或平板,点开自己爱看的视频或音频播客,然后再吃饭,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的用餐标配。最近,这些如同榨菜一样有极强下饭作用的音视频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电子榨菜”。
赶海、美食探店、三分钟解说电影,“电子榨菜”可以是经典老剧,可以是欢快的语言类综艺,可以是电子游戏或体育比赛的集锦,也可以是二次创作的影视剧解说,但能够成为“电子榨菜”的音视频,多是轻松、搞笑的短平快作品,如将经典影视作品简化为直白、简陋的故事梗概。此类短视频虽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但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量短视频内容能够成为“电子榨菜”,就是因为其信息直白、无需思考,但这种即时性快乐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其取代了思考和欣赏的主动性,是一种“丰饶的贫瘠”,留下的往往是更多的空虚。试想,人们围坐一团一起吃饭时却无话可谈,各自刷着“电子榨菜”下饭,这必然让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变得多余和尴尬。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良莠不分的视频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倘若过度沉湎于通俗娱乐,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中,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电子榨菜”流行,是移动互联网深入发展所产生的亚文化现象,对于观众而言,将影视解说作为“电子榨菜”当然是一种个人权利,但也要意识到,“电子榨菜”的作用是“下饭”,应当适量而不能“贪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