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唯一
每年春天,有小学生的家庭纷纷开始养蚕,家长们也开始四处寻找桑叶。小学的《科学》课程中有“饲养、观察蚕的一生,了解动物生命周期”的内容。但是,城市里的桑树不多,上哪里找那么多桑叶给蚕宝宝吃呢?近期,有媒体报道,在昆明,有家长专门到花鸟市场购买桑叶,或是选择网购;还有一些文具店从中发现了商机,提前准备了桑叶,方便家长选购。
桑叶进驻文具店,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有其内在逻辑。蚕的生命很短暂,学生在短期内就能看到它走完从卵到蛾的一生,有利于观察、记录和教学。而且,蚕桑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稳定的桑叶供应,能够让小学生顺利完成养蚕教学,从而掌握生物、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么看来,桑叶确实可以被视为特殊的文具。只是,蚕桑业属于传统的农业,家长们找桑叶的烦恼,背后其实是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的缝隙。
其实,桑叶在城市中的用户群体很集中。学生和家长,使用场景很单一。喂养少量的蚕,并不需要规模化种植。其次,桑树是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可以满足美化环境的需求。笔者建议,桑树完全可以开展校园种植,只需配以适当管理,就能提供每年“养蚕教学”所需要的桑叶。为家长省力的同时也能绿化校园,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