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图书馆是我选择在石屏旅居的重要理由。”冬日午后,泡上一壶清茗,惬意享受美好时光的北京旅居者魏君威这样描述与石屏古城的缘分。
魏君威口中的图书馆,是位于石屏古城核心区一座清代古建筑中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图书馆古城分馆。在石屏县生活两个多月来,他常在此翻书卷、学古琴、听讲座,与其他旅居者和当地阅读爱好者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石屏历史。
古城分馆位于清代翰林朱淳故居。这座院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承载着“文献名邦”石屏历史上“一门同榜三进士”的科举佳话,于2016年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精心修缮与功能活化,这里于2021年7月正式作为石屏县图书馆古城分馆向公众开放。
在把古民居打造成新型阅读空间的过程中,石屏县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雕花窗棂、砖木梁架等传统营造技艺特征,重点修复年久失修的屋面瓦作、木构架及石雕装饰,消除建筑安全隐患。在不改变古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将历史韵味与文化书香相融合,打造集藏书、阅读、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来读书学习。
“这里既有翰林故居的文化底蕴,也有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藏书十分丰富,本地学生和阅读爱好者都喜欢到这里泛舟书海、学习备考和参加各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市民张思说。
结合读者需求与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石屏县图书馆将朱淳故居原有的建筑格局重新规划为地方文献阅读查阅区、少儿绘本区、自习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为读者游客提供优质文化体验。常态化开展阅读推广、青少年公益研学、文化传承课堂等活动,已形成“沉睡千年的瓦当”研学课程和“一处书香地,满城读书人”阅读分享会、国学经典公益讲座等品牌项目,并开设古琴、书法、绘画、茶艺等免费传统文化课程。2023年11月,古城分馆成为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灯塔书房体系中的第24家服务点,进一步加强了沪滇文化交流。
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古城分馆不仅让市民受益,也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敞开怀抱,充分展示石屏的文化底色和宽广胸怀。“多样、规律的文化活动,能够让旅居者在一座城市真正踏实地住下来。”旅居者张景坦言,自己多次参与古城分馆举办的国学经典公益讲座,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与志愿者和文化工作者交流,了解石屏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并爱上了这座小城。
“在做好基础阅读服务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不断增进本地青少年读者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游客和旅居人士对石屏的了解。”石屏县图书馆馆长王淑华表示,沪滇协作的开展、社会力量的参与、部门之间的合作,极大拓展了图书馆文化服务边界,让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起更多角色。“图书馆充分发挥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成为树立地方文化自信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如今,古城分馆藏书达2.4万余册,年接待读者和参观者5万余人次,2023年入选云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名单,今年又入选全省首批旅居图书馆。翰林故居的历史文化底蕴,正以公共文化空间形式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孔祥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