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百里·春秋 春城文脉承续 城市客厅焕彩

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 本报记者 刘薇薇 摄

迈过浸满岁月的门廊,车水马龙的喧嚣便悄然隐退。在古柏掩映的深处,一栋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建筑里,咖啡的醇厚与书卷的墨香在这里缱绻交织,融化成一种令人心安的温柔。

“如果时间允许,我每周都要来这里一两次,看看书、喝喝咖啡、听听讲座,就像回家一样。”王筱梅的语气里带着一种笃定的踏实感。在昆明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的她,正于午后阳光中轻抚书页,含笑说道:“它何止是昆明的‘客厅’,早就成了我的另一个家。”

这个被王筱梅亲切称为“城市客厅”的空间,正是于2024年开放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它坐落于昆明文庙原昆明市文化馆群艺大楼内,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是云南省目前规模最大、标准最高、业态最丰富的新型文化空间之一。它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昆明的文脉——“百里”源自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浩然神采,“春秋”则寓意着孔子传承千年的文化魅力。

空间布局层次分明:一楼融合书店、咖啡馆与艺术展厅;二楼设有城市会客厅、图书阅览区等;新近启用的三至四楼,则持续拓展内容生态,致力于引入更多优质文化活动与多元业态,不断激活空间的生命力。

“我们通过‘以场地换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对既有闲置资产的有效盘活。”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店长李岱敏告诉记者,在政府主导与企业市场化运营的协同下,这里已转型为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体验于一体的高品质空间。“目前,70%以上的面积用于公益文化活动,30%用于文旅商业,形成了文化聚人气、商业反哺公共事业的良性循环。”

在二楼一角,“速写昆明”专区吸引着外地游客那颖驻足沉浸。市井街巷、菜场烟火、盘龙江畔的蓝花楹、黄公东街的斑驳黄墙……那些被时光温柔包裹的春城角落,在此悄然汇聚。

“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那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速写爱好者,她每到一座城市,总会随身携带速写本与水彩,随手记录眼中风景。“速写教会我凝视,也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原来耐心与专注,竟能在一支笔、一盒水彩之间生长出来,而每一幅作品,都是我与这座城市共同呼吸的见证……”

“我们通过IP打造、高频次高品质的内容策划、沉浸式体验设计,为空间注入持久活力;依托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推动用户从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传播者;通过场景打造、文化活动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传递,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从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真实体验。”李岱敏说。

自2024年9月试运营以来,百里·春秋已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162场,其中包括讲座沙龙、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常规活动127场,新书分享会、“百里·春秋作家日”等高品质文化活动31场,成功打造了“阅读·春城生活主义”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春城生活主义——百里·春秋八月生活节”、“心之所向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等系列品牌IP。

“我们将继续秉持‘好空间就是好生活’的理念,以文化场景化为核心,持续引入高品质业态,深化文化与生活的积极融合。”李岱敏表示,“百里·春秋的目标,不仅是一个综合文化场所,更要成为情感连接与文化体验的载体,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也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本报记者 刘薇薇

  • 思茅区戴家巷 下足绣花功夫 尽显老街味道

  • 石屏县图书馆 翰林故居新生 文化底蕴厚植

  • 天保镇 边地文化交融 口岸活力四射

  • 百里·春秋 春城文脉承续 城市客厅焕彩

  • 于细微处续文脉 在寻常处惠民生

  • 文化润心 生活常新 产业向新

  • 报头

  • 迤萨镇 传承马帮文化 唱响侨乡精神

  • 弥城镇 光大乡土文化 存续乡愁古韵

  • 丽江木府 守护历史根脉 活化文化传承

  • 绿汁镇 留住一抹乡愁 再添时代活力

  • 六库镇 织密文化空间 点亮城市生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