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丽江木府 守护历史根脉 活化文化传承

晨曦初照,丽江古城木府的飞檐翘角镀上金边,来自湖北的金丽萍举起相机,追逐古建筑的光影之美。“早听说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如今亲眼看到才知名不虚传,背后故事更令人动容。”金丽萍感叹到。

木府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余年不断营建,明代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虽经战火侵扰、改土归流及地震冲击,但通过系统性修复重建,于1999年重新对外开放。如今,木府已成为承载丽江历史文脉、彰显民族多元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利用,是丽江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创新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元素,实现相得益彰的典范。

“各位游客请看,木府是依山势起伏而建,临玉泉水脉而居的建筑群……”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外宣部讲解员和茂蝶向游客娓娓道来木府的前世今生。和茂蝶介绍,木府是丽江文化展示窗口,“保护第一”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一直以来,木府始终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从日常养护到局部破损后的精准修缮,都以整体性规划、系统性保护留住建筑的肌理和风貌。108名员工更是将“守护”刻进日常,巡检细致入微,日夜守护一砖一瓦。

在坚守民族文化本真、筑牢传承根基的基础上,木府以创新思维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现代活力,积极融入文创、互动体验等多元业态,让历史遗产焕发新生。丽江古城博物院组织讲解员系统研习《木府通论》《纳西族史》等典籍,讲解员以生动鲜活的叙事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构建起“保护+传播”的良性互动模式——既让深藏古城的木府走出“深闺”,更使其成为连接各族群众情感的精神纽带。

通过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触摸古建筑的榫卯纹理,聆听木府往事与纳西族传说,在沉浸式体验中与历史和先辈对话;传统节日里,开展篝火打跳、手工制作纳西月饼、茶艺展示等活动,各族同胞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借助互联网优势,每周推出网络直播,木府的飞檐斗拱与民俗风情吸引网友云端打卡,让纳西文化跨越地域走向全国。

夜幕降临,丽江古城的灯火次第点亮,“遇见木府”夜游项目拉开帷幕。游客化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循着历史的脉络步入木府深处,在声光电技术精心营造的沉浸式时空隧道中,亲历徐霞客与纳西族土司木增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我们以声光电技术为翼、以情景演艺为桥,让历史记忆被唤醒、被感知。”“遇见木府”运营副总经理丁福强介绍,项目通过“科技+文化”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保护与活化的动态平衡。

木府附近的丽江徐霞客纪念馆,同样以科技赋能文化保护,通过360度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了历史上徐霞客与木增“秉烛夜谈”的场景。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证史与传情。”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夫巴表示,虚实互证的展示方式,增强了历史与文化的可信度与感染力。

木府以系统性保护为根基,以创新活化为路径,既守住了历史遗产的文化本真,又赋予其适应时代的活力,更实现对城市内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盛宴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 和茜

  • 思茅区戴家巷 下足绣花功夫 尽显老街味道

  • 石屏县图书馆 翰林故居新生 文化底蕴厚植

  • 天保镇 边地文化交融 口岸活力四射

  • 百里·春秋 春城文脉承续 城市客厅焕彩

  • 于细微处续文脉 在寻常处惠民生

  • 文化润心 生活常新 产业向新

  • 报头

  • 迤萨镇 传承马帮文化 唱响侨乡精神

  • 弥城镇 光大乡土文化 存续乡愁古韵

  • 丽江木府 守护历史根脉 活化文化传承

  • 绿汁镇 留住一抹乡愁 再添时代活力

  • 六库镇 织密文化空间 点亮城市生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