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毕业季的校园里,一场围绕论文的“AI风暴”引起舆论热潮。多所高校将毕业论文AI率纳入答辩流程,试图为学术诚信筑起新防线。然而,当检测工具本身漏洞百出,经典名篇《滕王阁序》都被判定为“AI产物”,这场看似严肃的检测行动,反而陷入了新的困惑。
将AI率纳入毕业论文审核,高校的初衷不难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确实让“代写论文”变得触手可及,几行指令就能生成看似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文章。高校试图用AI率这把尺子丈量学术诚信,出发点是守护知识殿堂的纯净,防止学术底线被技术瓦解。
但现实是,AI率检测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检测软件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有的将规范严谨的学术表达误判为AI痕迹,有的则对拼凑抄袭的内容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检测软件的误杀,可能让认真治学、规范写作的学生因AI率超标被质疑,而真正使用AI代写却懂得降重技巧的人,反而能蒙混过关,让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面对AI带来的挑战,高校与其执着于寻找完美的AI率检测工具,不如回归学术评价的核心。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全程跟踪学生的研究进展,让代写无处遁形;完善学术诚信教育体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术道德的意义。只有跳出“唯AI率论”的窠臼,用更开放、智慧的方式拥抱技术变革,才能真正守护好学术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