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星羽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为医学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在高等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医学教育须将医德医风建设贯穿育人的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本位向“立德树人”育人本位转型,着力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解剖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承载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双重功能,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载体。在教学实践中,从生命伦理维度、职业素养维度、科学精神维度构建“三维育人”体系,可推动教学目标从单一技能训练向系统性价值塑造升级,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为培养政治坚定、德术并修的新时代医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生命伦理教育:在敬畏生命中筑牢医学人文根基。解剖实验课堂作为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域,要将捐献者的崇高精神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要系统化构建“三位一体”的生命伦理教育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建立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将“尊重生命、恪守伦理”原则贯穿标本接收、使用、处置等各环节;创新育人路径,深化理论引导,围绕医学干预边界等命题开展研讨,培育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和伦理观,将解剖实验课堂打造成为兼具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功能的育人阵地。同时,医学教育要着力构建以生命伦理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体系。通过设立“无语良师”纪念厅,完善捐献者生平叙事库,实现生命故事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推动《大医精诚》传统医德精髓与现代“敬畏生命、关爱患者”职业准则深度融合,促进解剖知识向守护生命能力转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医学本质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这一改革实践可有效破解医学教育中技术与人文失衡的难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深化对生命尊严的认知,在职业启蒙阶段筑牢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价值根基,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的人文动力。
职业素养培育:在严谨规范中塑造医学职业品格。解剖实验以其严谨性与规范性,成为培育医学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从解剖器械选用、标准操作流程执行到解剖细节精细处理,各环节严格对标临床实践标准,可培养学生“解剖毫厘不差”的严谨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要通过剖析因解剖知识疏漏或操作不规范引发的典型临床失误案例,强化解剖知识与疾病机制、手术方案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专业精度与医疗安全的关联,树牢“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学实践中可构建“技能提升—临床决策—职业素养”的三维培养架构。一方面,深入阐释希波克拉底誓言、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伦理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注重解剖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衔接,引导学生从解剖学视角解析疾病发生机理、优化手术操作方案,推动技术追求与责任担当的有机统一,使解剖实验教学真正成为贯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更可使其在实践中深刻体悟医学职业的神圣使命,将“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职业要求内化为自觉追求,为培育德才兼备的临床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品格塑造:在探索创新中传承医学科学精神。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探索生命本质的壮丽史诗,从《黄帝内经》对人体结构的系统记载、华佗开创外科手术的创新实践,到当代我国学者在解剖学领域的前沿突破,“敢为天下先”的科学精神贯穿始终。教学中系统梳理这一脉络,既能彰显中华医学文明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通过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生动实践,培育学生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将解剖观察与逻辑推演相结合,深入探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正常形态与病理改变的内在联系,围绕结构变异、新技术应用对解剖学研究的影响等争议性议题组织研讨,鼓励学生突破固有认知框架,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建立“问题提出—解剖验证—科学阐释”的思维模式,系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探索能力。同时,结合解剖学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展,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探索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紧密关联,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大局,让学生在追溯学科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践探索中领悟科学本质,实现从知识继承者到探索者的角色蜕变,为投身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筑牢创新根基。
将生命伦理、职业素养、科学精神“三维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解剖实验教学,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路径。这种融合绝非思政内容的机械叠加,而是通过系统重构教学环节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唯有坚持“三维育人”同向发力,方能培养兼具精湛专业技能与崇高医者仁心的新时代医学人才。未来,须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解剖实验等基础医学实践教育改革,持续创新“三维育人”机制,推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系统性提升,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