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能够使旅游“热”起来、文化“火”起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大的助力。
依托非遗打造旅游产品。乡村应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生态环境资源,建立完备的资源库,并统筹规划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其一,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乡村可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研学基地、非遗体验馆等,如设立竹编、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坊;结合乡村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作工坊等,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其二,增强村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比如,重庆市黔江区新建村将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结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并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师对村民进行编织技艺培训,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其三,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非遗数字博物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多维呈现;设置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互动体验指引等服务;借助新媒体手段了解游客兴趣,有针对性地推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活动,吸引更多关注。
依托非遗开发精品路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各异、形式多样,涵盖手工艺、歌舞等多个门类,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均需结合游客的旅游需求,规划适宜的旅游线路。首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如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线与藏族、羌族文化相结合,游客既能参观自然风光,也能学习并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次,应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产品,规划常态化旅游路线。如建设文旅特色小镇,挖掘独特文化,让其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开发融合地方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如冰箱贴、公仔等,将乡村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
[作者单位:陕西开放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本文系2021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研究——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1GY0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