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借助高校党建优势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邹勤 张震

在高等教育愈发受关注的当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培育德才兼备、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高校党建如同学校各项工作的“火车头”,在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着坚实政治保障和正确方向指引,还能通过党组织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深入探究借助高校党建优势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实践路径,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以党建方向为灯塔,筑牢思想引领根基。借助新兴技术搭建多层次党建理论学习框架,是深化学生思想认知的重要手段。例如,创建虚拟红色革命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奋斗历程;开发党建主题互动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游戏闯关过程中加深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结合“线上+线下”双平台打造党建学习社区,鼓励学生自主分享学习心得,形成“学、思、践、悟”一体化学习模式。创新党建实践活动形式,利于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自觉。高校可开展“党建+专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基层一线,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组织医学专业学生党员走进乡村开展义诊活动,把党的关怀传递到基层,同时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组织建设为载体,丰富思政工作内涵。高校可突破传统按班级、专业设置党支部的模式,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年级”的联合党支部。例如,将理工科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融合组建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中开展多学科视角的党建研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拓宽思政视野;设立“网络党支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组织活动,定期发布党建微视频、组织线上主题党日,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思想困惑。打造沉浸式组织生活场景,把红色教育从会议室延伸至社会课堂。例如,开发“行走的党课”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通过角色扮演还原革命决策过程,重走长征路;在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地标开展“时空对话”活动,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经典历史片段,让党章学习从文本解读变为多维感知。建立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思政工作的精准滴灌,推动党组织的“硬核力量”转化为思政工作的“柔韧张力”。具体而言,可开发党建智慧平台,设置“成长档案”模块,动态记录学生党员参与理论研学、志愿服务等数据,通过算法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高校可打破学科壁垒,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教学团队与学生工作部门的资源,开发“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式教学项目。在理工科课程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用生动案例诠释党的创新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内在联系。挖掘校园文化宝藏,把校史馆、博物馆转化为思政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主题展览、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打卡”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积极与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足迹寻访”“乡村振兴实践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走访中感悟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邀请优秀党员企业家、劳动模范、基层干部走进校园,用真实故事和切身经历激发学生奋斗动力,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搭建“智慧党建+思政”一体化云平台,整合红色影视、线上展馆、理论学习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推出个性化学习推荐服务。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数字资源创作,开展“微党课视频大赛”“党建主题H5设计”等活动,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创作,提升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西华大学机关党建工作科研课题“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党建育人工作探析”(项目编号:DJ2024-26)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将劳模精神融入体育思政教学以提升育人能力

  • 创新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以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借助高校党建优势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 探索英语文学教学的创新路径

  • 以非遗激活文旅发展新活力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