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莉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信息传播与认知建构的方式。笔者旨在突破“技术赋能”的叙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多维视角,重构新媒体语境下英语文学教学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下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经典文本的“权威解读者”角色,教学目标集中于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学常识积累。新媒体时代要求教师完成角色跃迁,成为数字文化资源的“策展人”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者”。一方面,要搭建涉及电子书、播客、学术数据库以及社交媒体群组的多维度资源库。例如,在教授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时,可创设其手稿数字档案、诗歌社区、动画解析等,以营造出跨越时空的对话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者”。数字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了跨学科教学理念的树立,打破了文学与计算机科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学科界限。例如,在《弗兰肯斯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联合生物工程系探讨克隆伦理的问题,与数字媒体专业合作开发游戏化叙事,构建起“文学—科技—伦理”三位一体的认知架构,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碰撞中获取全面且深入的知识。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学方法创新。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文学教学需要契合数字原住民的认知图式,构建起一个包含多平台协同与多模态交互的教学方法体系。高校可以整合微信公众号、抖音、腾讯会议等平台的特性,打造“课前预热—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全链条教学生态,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献导读与预讨论话题,课中利用腾讯会议的互动白板开展文本细读,课后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文学改编挑战,鼓励学生将英语文学片段转化为短视频,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学习闭环,也让文学经典在媒介迁移中呈现出新的活力。
数字人文评估下的教学评价构建。在教育部“新文科”战略的推动下,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者交叉学科平台,这样一种学术生态的巨变,直接倒逼英语文学教学评价体系重构,以往那种以期末论文作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已经无法适应数字教学的需求,需要构建起包含学习过程、数字产出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复合评价体系。例如,在终结性评价环节,要突破传统论文形式,纳入数字人文创作成果,除了基于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数字作品之外,学生创建的文学主题播客、设计的文学知识图谱、开发的叙事结构可视化模型等,都应当被纳入评估范畴,将代码编写能力、跨媒介叙事能力等数字产出能力整合成为综合评价维度。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