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盘龙区立足实际,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同机制,通过政策保障、机制协同、产业导入多元化模式,成功盘活城市空置用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企业降本增效、产业集聚升级,有效提升“营在盘龙 赢未来”区域营商品牌影响力。
盘龙区深入践行国家、省、市关于存量土地盘活的决策部署,充分调研当前市场环境,广泛听取社会企业意见建议,制定空置用地临时利用相关政策,就空置土地临时利用的框定范围、用途导向、审批流程及租赁价格等方面进行细化,规范各类空置用地临时利用行为,确保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首创“2+X”租期模式,设置首次2年和最长10年的弹性租期,企业可根据经营情况灵活选择,充分保障企业投资周期;结合市场合理计算用地租金,并公开招标确定承租方,既保障公共利益,又维护企业权益;建立投资补偿机制,对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终止租赁的情形,按成本重置原则评估补偿企业,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
立足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盘龙区建立3项工作机制精准破解空置用地盘活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以全流程、全周期的贴心服务为项目保驾护航。
“分级负责+联动协同”,明确权责边界。属地街道统筹辖区空置用地盘活工作。对于政府储备土地,由土地储备机构授权属地街道办事处或区属国有平台公司作为临时利用实施主体,编制临时利用方案报送;对于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空置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编制临时利用方案,街道统一审核报送。
“公开招标+择优运营”,确保项目质量。临时利用方案通过后,政府通过公开征集、方案比选等方式确定运营主体。企业围绕用地的类型、业态用途、建筑形式等内容提交项目方案,政府从企业的运营水平、管理经验等维度进行比选,挑选潜力大、实力强、契合度高的经营主体开展合作。
“全程服务+动态监管”,防控运营风险。项目确定后,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办理消防、环保等手续的,采取承诺备案制。由属地街道组织各职能部门联合审查备案,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加强批后监管。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区级国有平台公司“防火墙”作用,鼓励其积极主导空置用地临时利用,招选社会企业参与投资,有效规避风险。
盘龙区将空置用地盘活与区域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通过精准招商和业态引导,形成多个示范项目,推动土地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空间载体。
通过茨坝片区“现代都市产业园区”项目成功盘活轨道交通闲置厂房2.7万平方米,引进5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预计年产值达4.2亿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沣源路(青松路至龙泉路段)沿线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北部客运站汽车产业聚集地形成呼应,实现盘龙区汽车产业的东西“两翼齐飞”;引进“草木乐土大自然探索乐园”项目,盘活空置用地170亩,积极培育研学、餐饮、露营等业态,强化产业文化赋能。
政策实行以来,市场反响较为强烈,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已有10余家企业报送空置用地临时利用方案,主要用途包括运动公园、美食街区、生态停车、科普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本报记者 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