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今年以来,保山市遭遇了严峻的防汛考验,截至目前,全市先后经历10轮强降雨,平均降水量达1113.2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147.5毫米。入汛时间早、降雨时间长、单点暴雨多,受灾范围广、影响人群大,降雨总体呈现“面弱点强”的特征。
话题
面对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保山市成功应对了11起山洪泥石流灾害,实现连续3年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零失踪。这背后有何安全密码?
压实责任
防汛不留死角
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减灾工作,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防汛抗旱工作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5月9日,保山市召开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保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入汛前,保山市对防汛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分别听取防汛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入汛后,保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调研检查防汛减灾工作,通过视频调度会议,督促指导地方、行业抓实抓细防汛减灾各项措施落实。“进入汛期后,八位副指挥长每周在防汛抗旱指挥部带班,遇强降雨时,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轮流入驻指挥部进行带班,坐镇调度指挥。”保山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蒋国相介绍,8月22日至29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坐镇防汛抗旱指挥部。
为拧紧责任链条,保山市防汛办全力推动各级压实防汛“第一责任人”责任。“我们对全市400座注册登记水库大坝(坝塘)、16条河道、147座水电站的‘三个责任人’进行了核实更新,并在媒体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蒋国相说。
根据防汛工作的实际情况,保山调整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将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纳入副指挥长单位,强化了城市内涝和建筑施工领域防汛减灾应对能力。
此外,保山市还全面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1638名,压实领导干部转移避险“包保”责任、“一对一”特殊人群帮扶机制、江河上下游和山丘区转移避险网格化管理等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群防群测责任体系。
叫醒叫应
守护生命安全
8月2日17时03分,隆阳区瓦马乡接到预警信息,辖区内香柏场将出现强降雨,当地迅速组织村民转移。当天17时44分,洪水引发的泥石流,冲毁了黑岩洼村马蹄洼小组基础设施和村民房屋。由于预警及时,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我们加强短临预报预警及跨部门跨区域联合会商,确保第一时间掌握雨情、水情,更好地做到预警与响应联动。”保山市气象局局长尹洪波说。今年以来,保山市严格落实“1262”机制要求,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抓会商研判和监测、预报、预警3个环节。入汛前,气象、水文部门加强监测预报设备设置和维护工作,261个雨量监测站、30个水文站实时提供各项数据,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水文测站在线视频平台、城市内涝点视频监控信号随时在线,370兆赫窄带通信对讲机24小时通畅,确保预警信息迅速直达基层。
同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成灾之前。“我们对强降水落区及时进行直达基层的预警‘叫醒叫应’‘点对点’精准会商调度,形成预警、响应、反馈核实工作闭环。”蒋国相说。
在抓好预警响应的基础上,保山市坚持防大于救的原则,先后3轮次组织水务、自然资源、能源等部门对全市防汛备汛准备、主汛期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我们督促各地、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落实部门职责,指导重点防汛单位落实防汛减灾主体责任和网格‘包保’责任,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保山市水务局局长杨朝强说,重点对河道、水库、山洪地灾隐患点、建设工地等地区进行排查,确保隐患查得出、查得准、查得实。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山市抓实转移避险工作。“我们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群防群测,倡导‘人人都是灾害信息员’。”保山市应急管理局水旱科科长晋楚翔介绍,结合转移避险“包保”责任、“一对一”特殊人群帮扶机制和高危易灾地区常态化转移机制,目前全市按照“三个避让”“四个一”的要求,累计提前组织转移避险群众6957人次,其中集中安置1652人次。
全民参与
共筑安全防线
强化应急演练,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保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与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25年多灾种叠加市、区两级及相关企业的联合应急演练,以练为战,全面筑牢“全灾种、大应急”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安全防线。“通过无脚本方式开展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了各级各部门全时应对复杂灾害的协同能力,提升了基层防灾责任人临灾决策能力。”保山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黄吉明介绍,今年以来,保山市共组织演练2569场(次),参与人数达431170人次。
着眼实战要求,保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完善、优化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工作方案和调度方案。组织水务、能源等部门对全市水库水电站进行摸排,共指导43座水库、2座水电站开展预案修订,对16座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进行了联合审查。同时,督促40座矿山、33座尾矿库、270户危险化学品等高危企业开展汛期防雷检测、调洪演算并完善应急预案。
在物资保障方面,市、县两级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及时对防汛物资进行清点、维护保养,并与第三方建立物资代储机制。据保山市财政局局长杨先超介绍,2024年实施基层防灾能力提升项目,为五县(市、区)及乡镇、街道配备抗洪抢险、水域救援等装备1716台(套),配发卫星便携站9台、370兆应急指挥手台244台、卫星电话94部。
强化宣传教育培训,也是防汛工作的重要一环。2025年,保山市为防汛重点人员开通了防汛知识视频彩铃,通过微信公众号、应急广播、防灾减灾“五进”活动等,广泛传播防汛知识。“汛期以来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共播发地质灾害预警、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应急科普类日常宣传信息等4100余条,覆盖全市所有乡镇,140余万人。”蒋国相说。
进入汛期,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严格执行双值班领导AB角24小时在岗值班、2名行政编制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的应急勤务模式。“我们保证重要紧急信息第一时间汇集、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第一时间传导预警、第一时间叫醒叫应,为防指领导决策提供支撑。”蒋国相介绍,市、县261支专兼职应急队伍全面进入备战状态,抽水机、发电机组、卫星电话、生命探测仪等611台(套)应急设备,折叠板床、棉被、帐篷、救生衣等45756余件(套)应急物资随时备用,为确保防汛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短评
面对多轮强降雨的严峻考验,保山市能够交出连续3年人员零伤亡的优异答卷,背后是一套科学精准防汛体系的有效运转。“1262”预警机制让预报直达一线,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避让的转变;层层压实包保责任,使每个危险点都有责任人,每位群众都有守护者;6957人次的成功转移,见证着生命至上理念的落地生根。
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应急广播、视频彩铃等创新手段,保山市让防汛意识深入民心,构建起全民参与的防灾网络,筑牢了防汛“安全堤”,守护了群众生命线。
应对汛情,必须未雨绸缪,抓早抓细抓小,唯有将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让预警跑在灾害前头,才能真正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