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陪伴经济”的市场潜力
《人民日报》: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陪伴经济”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遇到不便时获取必要帮助,在发展爱好时找到同道中人,在感到孤独时寻求社会连接——这些广泛的情感和生活需求,正是这种新业态的潜力所在。据一家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在基本公共服务之外,越来越多人有能力、有意愿购买即时、专业、规范化的社会服务,这既是应对变化的积极姿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立足现实需求,坚持投资于人,强化技术赋能,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新的方式编织社会的温情“纽带”,必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心与心的抵达,温润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文创不能只是“冰箱贴”
《光明日报》:步入任何一座博物馆或风景名胜的文创商店,目光所及,冰箱贴必定占据一席之地,我们不禁要问,文创产品的想象力,能不能跳出这方寸之间?文创的核心是“文”,是独特IP的深度转化,其魅力在“创”,以新颖形式激活文化记忆。欣喜的是,一批先行者已经开始打破僵局——故宫博物院将千里江山图、瑞兽图案与现代实用美学结合,让文创在办公场景中焕发新生;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更是开创性地将文化体验融入产品。如今,中国文创产业正站在从“有”到“优”的十字路口,是时候打破这层磁吸的天花板,让文创真正走进我们的衣食住行,并以一种更从容、更丰饶的姿态,走进这个时代的生活深处。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