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数智赋能高校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蒋衍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大部署将教育数字化提升至战略高度,为新时代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伴随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推进的深入实施,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应主动依托数智技术,加快构建开放、协同、融合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切实回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人才创新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人才创新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基石,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义。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迫切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集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置于“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位置,凸显了人才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价值。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其人才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协同推进。

从实践层面看,高校人才创新生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创新成果的产出效能。如重庆文理学院通过构建“654”创新生态体系,使其成果“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项目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充分证明了优质创新生态对人才创新潜能的激发作用。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人才创新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评价机制单一、产教脱节等结构性矛盾,存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跨学科协同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这些现实困境迫切需要以数智技术为突破口,重构高校人才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数智赋能重构高校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推动课程体系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高校需主动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素养内容纳入通识与专业教育框架,全面推进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并积极运用混合教学、项目学习、虚拟仿真等新型教学手段,依靠智能平台实现教学流程再造与评价反馈实时化。同时,要强化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拓展高水平开放课程和虚拟实验资源的覆盖范围,技术支持推动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向目标。

强化教师数智素养与创新教学能力。教师是数智赋能教育进程的重要先行者。高校应当构建起分层、连续的教师发展体系,开展从技术工具使用到融合方法创新的系统培训,着重强化数智技术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应用能力,借助教学竞赛、案例研讨、实践共同体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主动性,打造出一支可引领数智教育转型的师资队伍。

构建数智支持的多维人才评价体系。传统以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模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创新素养及实践能力。高校应通过大数据、学习分析等相关技术,构建覆盖全过程、多维度、多主体的新型评价体系。借助采集学习行为、项目参与情况、创新实践等过程的数据,建立能力画像和发展模型,实现对知识内化、能力成长及创新潜质的精准评估。积极引入企业评价、社会反馈以及同行互评,促使评价从“鉴定式”朝着“发展式”转变,为学生成长提供持续导向以及反馈支持。

完善数智支撑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校应积极主动借助数智技术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强化与产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联结,以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数据共享平台等多种形式,推动创新要素实现有序流动与高效整合。高校还要积极拓展与社会机构在标准制定、政策适配以及资源导入等方面的合作,全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制度与文化环境,推动系统从“松散耦合”走向“深度融合”。

数智时代的高校,已不再仅是知识传承的殿堂,更应成为创新发展的沃土、人才成长的生态场域。数智赋能并非只是简单的手段相加或者局部的优化,而是一场涉及教育理念、组织形态以及系统运行逻辑的深刻变革。唯有以制度创新拥抱技术变革,以人的发展统领数智融合,方能构建出真正具有生命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的高校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 报头

  • 把握数字化机遇 推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

  • 数智赋能高校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 “四维联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 优化基于产出导向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 应用型高校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