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晶
基于产出导向优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优化路径,以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产出目标为导向,细化教师教学设计五大指标。评价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反馈”的闭环展开。一是提升教学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联度。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对应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指标,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表,对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进行量化评估。二是提升教学内容对产出目标的支撑性。重点关注教学内容是否覆盖教学目标,并体现学科前沿,通过“知识点—能力点”映射表,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三是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与实践性。重点关注授课教师是否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方法,要求设置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社会调查)占比在30%以上。四是提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重点关注教学资源是否整合教材、课件、网络、虚拟仿真平台等多元资源,通过分层教学资源包与学生水平相匹配。五是提升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反馈有效性。重点关注是否采用形成性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分析等)与终结性评价(项目考核、期末测试等)结合的方式,通过量规表明确改进方向。
以“学生参与度”与“产出质量”为重点,构建课堂实践评价体系。评价要重点关注教师是否通过互动式教学、情境创设等手段促进学生产出(如知识应用、技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一是构建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具体可设置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等层面。二是构建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评价,包含教学情境真实性、任务挑战性和教学目标导向性等维度。三是构建学生作品质量评价,囊括作品内容完整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四是构建课堂管理与时间分配评价,包括课堂节奏把控、纪律维护和应变能力等要素。
以“多元评价”与“反馈有效性”为重点,实施教师评价反馈工作。评价要重点关注教师是否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有效反馈机制,促进学生产出(如知识掌握、技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并推动教学持续改进。一是侧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要求评价类型全覆盖和评价工具多样化。二是侧重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要求评价后提供及时反馈,明确指出学生优点与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并观察学生接受理解提升情况。三是侧重评价结果的运用,要求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评价反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能力提升,将评价结果用于课程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以“反思深度”与“改进成效”为抓手,关注教师持续改进情况。评价要聚焦教师是否通过反思教学、调整策略、优化实践,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一是关注教学反思的深度。通过教学反思判断教师识别教学中问题的精准度、教师剖析问题根源的深入度和教师提出改进方案的可操作度。二是关注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教师解决某教学问题过程,判断其改进措施针对性、实施过程完整性以及效果可观测性。三是关注创新与学习的持续性。通过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评价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技术融合能力和跨学科视野情况。
总而言之,基于产出导向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应就此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并进一步优化提升。通过细化教师教学设计指标、构建教师课堂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实施教师评价反馈和关注教师持续改进情况等路径,构建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出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本文系基金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538)的研究成果]